地骨皮作为中草药,究竟有何独特功效与临床应用?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地骨皮为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或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干燥根皮,是我国传统中草药中的常用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杞根”“地骨”,后世因取其根皮色黄褐、质柔韧如皮,而得“地骨皮”之名,其性味甘寒,归肺、肝、肾经,具有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阴虚发热、盗汗骨蒸、肺热咳嗽、内热消渴等多种病症,应用历史逾千年,被誉为“退热骨蒸之要药”。

中草药中的地骨皮

从性味归经来看,地骨皮味甘性寒,入肺经能清泄肺热,降肺气止咳;入肝经能凉血退热,除骨蒸;入肾经能滋肾阴、降虚火,其核心功效可概括为“凉血、除蒸、清肺、生津”,主治病症涵盖多个系统:一为阴虚发热,如骨蒸潮热、午后低热、手足心热等,常与知母、黄柏、秦艽配伍,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地骨皮散;二为盗汗骨蒸,即阴虚火旺导致的夜间汗出、热迫津泄,可与五味子、牡蛎同用,收敛止汗兼清虚热;三为肺热咳嗽,症见咳嗽气喘、痰黄黏稠、咽喉肿痛,常配桑白皮、甘草,即《小儿药证直诀》中的泻白散,专清肺中伏火;四为内热消渴,属阴虚燥热型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小便频数,可与天花粉、麦冬、五味子配伍,如《圣济总录》地骨皮汤,清热生津以止渴;五为血热出血,如咯血、衄血、尿血等,可配合生地、白茅根凉血止血,标本兼顾。

现代研究表明,地骨皮的药理作用与其所含化学成分密切相关,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①生物碱类:如地骨皮甲素(kukoamine A)、甜菜碱(betaine),其中甜菜碱具有降血脂、抗脂肪肝作用;②有机酸类:如亚油酸(linole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亚油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参与调节血脂代谢;③甾体类:如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具有抗炎、降胆固醇作用;④香豆素类:如东莨菪素(scopoletin)、莨菪亭(scopletin),具有解热、镇痛、抗菌作用;⑤多糖类:地骨皮多糖(LBP)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降血糖等生物活性,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地骨皮多靶点、多途径的药理基础。

药理研究证实,地骨皮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①降血糖作用:地骨皮多糖和甜菜碱可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糖原分解等多种途径降低血糖,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防治作用,研究表明其能显著降低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②降血压作用:地骨皮提取物能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扩张外周血管,同时具有利尿作用,可降低血压,尤其对原发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有较好效果,临床用于高血压辅助治疗时,可改善头晕、头痛等症状;③解热作用:东莨菪素、莨菪亭等成分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调节下丘脑体温中枢而发挥解热作用,对伤寒、副伤寒疫苗引起的发热有显著退热效果,退热平稳而不伤正气;④抗菌抗病毒作用:地骨皮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也有抑制活性,其机制可能与破坏微生物细胞膜、抑制病毒复制有关;⑤免疫调节作用:地骨皮多糖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调节Th1/Th2细胞平衡,既可增强免疫功能低下者的免疫力,又可抑制过度免疫反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⑥抗炎镇痛作用:地骨皮中的β-谷甾醇、东莨菪素能抑制炎症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释放,减轻炎症反应,缓解关节炎、痛风等引起的疼痛;⑦保护心血管作用:亚油酸可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地骨皮提取物能改善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⑧抗氧化作用:地骨皮多糖、黄酮类成分能清除自由基,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延缓衰老,预防氧化应激相关疾病。

中草药中的地骨皮

基于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研究,地骨皮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尤其在慢性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①糖尿病:阴虚内热型2型糖尿病,症见口渴多饮、五心烦热、乏力消瘦,常与天花粉、麦冬、黄连配伍,可改善糖代谢,缓解症状;②高血压:肝阳上亢或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症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腰膝酸软,常与夏枯草、钩藤、牛膝配伍,具有平稳降压、改善头晕的作用;③肺结核:肺阴亏损型肺结核,症见干咳少痰、痰中带血、潮热盗汗,常与百部、白及、北沙参配伍,可抑制结核杆菌,退热止咳;④更年期综合征:阴虚火旺型更年期综合征,症见烘热汗出、烦躁失眠、口干咽燥,常与知母、黄柏、酸枣仁配伍,调节内分泌,缓解潮热盗汗;⑤皮肤病:血热风燥型湿疹、神经性皮炎,症见皮肤潮红、瘙痒、脱屑,可煎汤外洗,或配伍苦参、地肤子、白鲜皮内服外用,清热凉血、祛风止痒。

用法用量方面,地骨皮可入汤剂、丸散剂,亦可外用,内服煎汤,常用量为6-12g,鲜品用量可增至15-30g;入丸散时,每次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患处,使用注意:地骨皮性寒,脾胃虚寒、大便溏泄、食少腹胀者慎用,以免加重寒凉伤中;孕妇及月经期女性慎用,因其有活血凉血之效;长期服用需注意顾护脾胃,可配伍陈皮、白术等健脾药,避免损伤脾胃阳气。

地骨皮临床常用配伍表如下:
| 配伍药物 | 功效 | 主治病症 |
|----------|------|----------|
| 知母、黄柏、秦艽 | 滋阴降火,退热除蒸 | 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午后低热 |
| 桑白皮、甘草、黄芩 | 清肺泻火,化痰止咳 | 肺热咳嗽,痰黄黏稠,气喘胸闷 |
| 生地、白茅根、侧柏叶 | 凉血止血 | 血热出血,如咯血、衄血、尿血 |
| 天花粉、麦冬、五味子 | 清热生津,益气养阴 | 内热消渴,口渴多饮,多食易饥 |
| 银柴胡、青蒿、鳖甲 | 退热除蒸,滋阴潜阳 | 热病后期,余热未清,夜热早凉 |

中草药中的地骨皮

【FAQs】
问:地骨皮和枸杞子都是茄科植物枸杞的药用部位,二者有什么区别?
答:地骨皮与枸杞子虽同源一物,但药用部位、性味功效截然不同,地骨皮为枸杞的干燥根皮,性寒,味甘,主入肺、肝、肾经,功善凉血除蒸、清肺降火,长于治疗阴虚发热、盗汗骨蒸、肺热咳嗽等实热或虚热证;而枸杞子为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平,味甘,主入肝、肾经,功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长于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力减退、遗精滑精等虚证,简言之,地骨皮“清”,枸杞子“补”,一清一补,属性功效相反。

问:地骨皮长期服用会有副作用吗?需要注意什么?
答:地骨皮性寒,长期过量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出现腹痛、腹泻、食欲不振、乏力等脾胃虚寒症状,尤其脾胃虚弱者更易发生,其含有的生物碱成分可能对胃肠道有一定刺激,建议中病即止,不宜久服,若需长期使用(如治疗慢性病),应配伍陈皮、白术、茯苓等健脾和胃之品,以制约其寒性,保护脾胃,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长期服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网上可以买中药材吗?选购时需注意哪些品质问题?
« 上一篇 09-18
中草药中的王子是何物?它有何独特之处?
下一篇 » 09-18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