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桃,又名水桃、水金桃、水杨梅根,为蔷薇科植物水杨梅(Geum aleppicum Jacq.)的根或全草,是民间常用的中草药之一,主产于我国南方各省区,如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多生长于山坡草地、溪边沟谷或田埂旁,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止咳化痰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黄疸型肝炎、痢疾、水肿、咳嗽等症。
从植物学特征来看,水仙桃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匍匐,须根多数;茎直立,高30-80厘米,密被柔毛;基生叶为羽状复叶,小叶3-7枚,边缘有粗锯齿,叶面绿色,叶背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较小,叶片形状与基生叶相似;花期6-8月,花黄色,顶生,聚伞花序;果期8-10月,聚合果球形,瘦果多数,顶端有钩状刺,其药用部位以秋季采挖的根及全草为佳,采挖后洗净泥土,切段晒干或鲜用。
在性味归经方面,水仙桃性苦、辛,寒,归肝、肺、大肠经,其苦能泄、能燥,寒能清热,辛能发散,故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止咳化痰之效,中医理论认为,外感风热或湿热之邪所致的发热、咽喉肿痛,可用其清热解毒;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痢疾、水肿,可用其利湿消肿;肺热咳嗽或痰多黏稠,可用其止咳化痰。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水仙桃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鞣质、挥发油、有机酸、三萜类化合物等,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祛痰、平喘、保肝等作用,黄酮类成分(如槲皮素、山奈酚)具有显著的抗炎和抗氧化活性,能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组织损伤;鞣质具有收敛止泻作用,可用于治疗腹泻;挥发油中的桜叶油、桉油精等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其提取物还能促进胆汁分泌,具有保肝利胆的作用,对黄疸型肝炎有一定辅助治疗效果。
水仙桃的用法多样,内服可煎汤,常用量为9-15g(鲜品30-60g),或捣汁服;外用可适量捣敷、煎水洗或含漱,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可配伍金银花、连翘、薄荷等,煎汤内服,或用鲜品捣烂取汁含漱;治疗黄疸型肝炎,可配伍茵陈、栀子、大黄等,以增强清热利湿退黄之效;治疗痢疾,可配伍黄连、木香、白头翁等,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治疗水肿,可配伍茯苓、泽泻、车前子等,以利水消肿;治疗皮肤湿疹、疮疡肿毒,可用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水清洗患处。
需要注意的是,水仙桃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免引起腹泻、腹痛等不适;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外敷时需注意观察皮肤反应,若出现红肿、瘙痒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用,目前水仙桃的毒性研究尚不充分,长期或大剂量使用需谨慎,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合理应用。
以下是关于水仙桃的常见问题解答:
Q1:水仙桃与普通水仙花(石蒜科植物)有什么区别?
A:水仙桃与普通水仙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植物,水仙桃是蔷薇科植物水杨梅的根或全草,为药用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等功效;而普通水仙花是石蒜科植物,主要作为观赏花卉,其鳞茎含有石蒜碱、伪石蒜碱等有毒成分,不可内服,误食可能引起呕吐、腹泻、腹痛等中毒反应,两者在植物来源、功效用途及安全性上均有本质区别。
Q2:水仙桃可以长期泡水喝吗?
A:不建议长期泡水喝,水仙桃性寒,长期或大剂量饮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畏寒等症状,目前关于水仙桃长期使用的安全性研究有限,其活性成分在体内的代谢、蓄积情况尚不明确,如需长期使用,应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根据个人体质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自行长期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