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作为“中华药都”,拥有超过2000年的中药材种植历史,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和价格形成中心,近年来,亳州市以“联赛中药材”为抓手,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联动、科技赋能、市场拓展,推动中药材产业从“小散乱”向“集群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构建了从种植到加工、从研发到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
亳州中药材产业的根基:道地优势与规模底蕴
亳州地处黄淮平原腹地,气候温和、雨热同期,拥有适宜中药材生长的沙质土壤和灌溉条件,自古便是芍药、菊花、牡丹、白术等道地药材的核心产区,亳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左右,占全国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1/10以上,其中白芍、菊花、丹皮、白术四大道地药材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0%、60%、40%、35%,形成了“世界药材看中国,中国药材看亳州”的行业格局。
为保障药材品质,亳州市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推动标准化种植全覆盖,全市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达1200余家,带动农户15万户,建成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基地30万亩,推广“统一品种、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采收、统一加工”的“五统一”标准,从源头把控药材质量,以亳白芍为例,通过标准化种植,其芍药苷含量达到《中国药典》标准的1.5倍以上,成为全国优质白芍的标杆。
“联赛中药材”的运作机制:协同联动与产业升级
“联赛中药材”并非单一赛事,而是亳州市为整合产业资源、提升整体竞争力而打造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核心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科技支撑、市场驱动”,通过“四个联动”实现产业升级。
政策引导与主体联动
亳州市政府出台《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设立每年2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对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等环节给予补贴,组建“亳州中药材产业联盟”,联合康美药业、华佗国药、绿色中药饮片等50家龙头企业,以及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协作网络,联盟内企业共享种植技术数据,共同研发病虫害绿色防控方案,使农药使用量减少30%,药材有效成分含量提升15%。
科技赋能与标准联动
针对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联赛中药材”建立了“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条标准体系,依托亳州中药材检测中心(国家中药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推广“物联网+区块链”追溯技术,为每批药材赋予唯一身份码,实现种植、加工、流通全程可追溯,联合科研院所制定《亳州道地药材种植规范》《中药饮片炮制标准》等团体标准56项,其中12项被纳入国家标准,菊花加工环节推广“低温杀青、恒温烘干”技术,有效成分绿原酸保留率提升至90%以上,产品附加值提高50%。
市场拓展与品牌联动
为破解“优质不优价”困境,“联赛中药材”实施“品牌化”战略,统一使用“亳药”地理标志商标,打造“世界药都·亳州之宝”公共品牌,通过举办(亳州)国际中药材博览会、中医药文化节等活动,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交易平台——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市场,年交易额超500亿元,辐射全国30个省份及东南亚、欧美市场,推动中药材与文旅产业融合,建设华佗百草园、中药材种植观光园等,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实现“药材变风景、产业变旅游”。
三产融合与链条联动
“联赛中药材”突破传统种植加工模式,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在第一产业,推广“林药间作”“药粮轮作”等生态种植模式,亩均收益提升至3000元以上;在第二产业,发展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等深加工,全市中药材加工企业达6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0家,2023年深加工产值突破800亿元,占中药材产业总产值的65%;在第三产业,布局中医药健康服务、中药材电商、中医药文化体验等,形成“种植+加工+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带动就业50万人。
“联赛中药材”的成效与挑战:从“药都”到“药谷”的跨越
经过多年实践,“联赛中药材”模式成效显著: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亳州市中药材产业总产值达1200亿元,同比增长12%;质量品牌稳步提升,“亳药”品牌价值突破800亿元,亳白芍、亳菊花等8个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5个,研发中药新药26个,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20%。
但产业仍面临挑战:一是深加工环节仍有短板,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不足30%,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二是品牌国际化程度不高,出口产品以原料药为主,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品牌;三是气候变化对种植影响加剧,部分道地药材产量波动明显,亳州市将聚焦“科技赋能、品牌出海、绿色发展”,推动“联赛中药材”向“智慧药谷”“国际药都”升级,力争到2025年产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打造世界级中药材产业集群。
相关问答FAQs
Q1:亳州“联赛中药材”如何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安全?
A:亳州“联赛中药材”通过“标准+追溯+检测”三重体系保障质量安全,一是制定高于国标的团体标准,覆盖种植、加工、流通全环节;二是推广“物联网+区块链”追溯技术,每批药材从种植到销售均记录环境数据、农事操作、检测报告等信息,消费者可通过扫码查询;三是建立市、县、企三级检测网络,依托国家中药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入市药材实行“批批检测”,不合格产品一律禁入市场,确保药材安全可控。
Q2:“联赛中药材”模式对当地农民有哪些具体带动作用?
A:“联赛中药材”通过“订单农业+就业增收+技能培训”带动农民增收,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保底价收购订单,2023年带动农户亩均增收1200元;加工企业、种植基地提供就业岗位8万个,农民人均年工资收入达4.5万元;政府联合科研院所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年培训农民2万人次,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5000余人,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