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草药别名“狗骨”是民间对多种具有相似功效或形态特征植物的俗称,其中最广为人知且具有明确药用价值的是茜草科植物狗骨柴(Diplospora dubia (Lindl.) Masam.),此外部分地区也将金樱子、小叶青冈等植物的根或茎皮称为“狗骨”,本文以主流应用的狗骨柴为核心,结合民间应用习惯,对其基原、特性、功效及使用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基原与别名
狗骨柴为茜草科狗骨柴属灌木或小乔木,学名“Diplospora dubia”,别名众多,除“狗骨”外,尚有“土狗骨”“假狗骨”“金骨风”“千斤棒”等,其名多源于民间经验:一是木质坚硬,断面纹理似狗骨;二是根皮入药后能强筋壮骨,类比狗骨的功效,需注意的是,同别名“狗骨”的植物还有蔷薇科金樱子(Rosa laevigata Michx.),其根皮别名“狗骨皮”,功效侧重收敛固涩;壳斗科小叶青冈(Quercus myrsinifolia Blume)的根皮在某些地区亦称“狗骨”,但药性偏寒,本文以茜草科狗骨柴为核心,因其应用范围最广,民间认可度最高。
形态特征
狗骨柴植株高1-4米,枝条灰褐色,小枝被短柔毛或柔毛,叶片纸质,对生,卵形、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长3-8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中脉在上面凹陷,下面凸起;叶柄长3-8毫米,聚伞花序腋生,有花数朵至十余朵,花白色或淡黄色,有香气;花萼钟状,长约2毫米,檐部4裂;花冠漏斗状,冠管长约3毫米,冠檐4裂,裂片卵形;雄蕊4枚,着生于冠管中部;子房2室,花柱线形,核果球形或近球形,直径5-8毫米,成熟时红色,后变紫黑色,有2颗分核,花期4-7月,果期8-12月,其识别要点为:对生叶片、聚伞花序、核果双色(红转紫黑),木质坚硬断面黄白色。
分布与生境
狗骨柴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生于海拔100-1500米的山地林下、灌丛中、溪边阴湿处或路旁,喜温暖湿润环境,耐阴,忌强光直射,适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民间多在夏秋季采挖根部,洗净晒干备用;叶片亦可在鲜用或晒干后入药。
性味归经
狗骨柴性平,味苦、涩,归肝、肾经,其性平和,味苦能燥湿,涩能收敛,既可祛风除湿以通络,又能强筋壮骨以固本,兼有活血止血之效,符合“标本兼治”的中医用药特点。
功效主治
祛风除湿,强筋壮骨
狗骨柴是民间治疗风湿痹痛的常用药,尤其适用于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导致的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关节屈伸不利,其通过祛除风邪、寒湿,同时补益肝肾、强健筋骨,缓解“不荣则痛”“不通则痛”。《湖南药物志》记载:“狗骨,祛风除湿,强筋壮骨,治风湿关节痛,腰肌劳损。”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腰肌劳损等,尤其对慢性、久病体虚者效果更佳。
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时,狗骨柴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民间鲜用其根或叶捣烂外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散瘀血;内服则能通利血脉,缓解疼痛,对于骨折后期愈合缓慢者,配伍续断、自然铜等,可促进骨痂形成。
收敛止血,止痢止泻
狗骨柴味涩,具收敛之性,可用于多种出血证及泻痢,如崩漏、月经过多,可配伍仙鹤草、艾叶止血;便血、痔疮出血,可配地榆、槐角;久泻久痢,可配伍诃子、乌梅收敛止泻,其止血而不留瘀,止泻而不碍邪,兼顾标本。
其他功效
民间还用狗骨柴治疗虚劳咳嗽(配伍沙参、麦冬)、小儿疳积(配伍鸡内金、山楂)、牙痛(鲜叶嚼烂含服)等,体现了其“一药多能”的特点。
用法用量
内服
- 煎汤:干品9-15g,鲜品15-30g,水煎服,分2-3次服用。
- 泡酒:狗骨柴50g,白酒500ml,浸泡7天后,每次10-20ml,每日2次,适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 入散:研末吞服,每次3-6g,适用于崩漏、久泻。
外用
- 鲜品捣烂:取鲜根或叶适量,捣烂后敷于患处,每日1次,适用于跌打肿痛、疮疡肿毒。
- 研末调敷:干品研末,用麻油或醋调匀,外敷患处,适用于外伤出血、皮肤湿疹。
使用注意
- 禁忌人群:孕妇慎用(活血通络可能引发流产);阴虚火旺者不宜(性平而偏温,易助火);血分有热者忌用(如出血色鲜红、口干舌红)。
-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同用(“十八反”“十九畏”禁忌);涩性收敛,外感未解、积滞未化者慎用。
- 不良反应:目前未见明显毒性报道,但过量服用可能导致便秘(因味涩收敛),若出现不适,立即停药并就医。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狗骨柴主要含生物碱(如狗骨碱)、黄酮类(槲皮素、山奈酚)、三萜类(齐墩果酸)、挥发油及鞣质等,其中黄酮类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三萜类能促进骨细胞增殖,加速骨折愈合;鞣质则具收敛止血之效。
药理作用
- 抗炎镇痛:黄酮类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对风湿性关节炎有显著改善作用。
- 促进骨愈合:三萜类成分可成骨细胞分化,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促进骨痂形成,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 抗菌止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鞣质能减少肠道分泌,缓解腹泻症状。
民间应用案例
案例1:风湿关节炎
患者张某,女,52岁,患类风湿关节炎3年,常遇冷关节疼痛,晨僵明显,伴腰膝酸软,民间医师用狗骨柴30g,配伍威灵仙15g、鸡血藤20g、杜仲12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5天,患者关节疼痛减轻,晨僵缓解;继服30天,活动自如,随访半年未复发。
案例2:跌打损伤
李某,男,35岁,不慎扭伤脚踝,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取鲜狗骨叶50g,鲜马齿苋30g,捣烂后加白酒调匀,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3天后肿胀消退,疼痛明显减轻。
狗骨柴不同部位药用特性归纳
部位 | 性味 | 功效侧重 | 主治病症 | 用法参考 |
---|---|---|---|---|
根 | 苦、涩,平 | 祛风除湿、强筋壮骨 | 风湿痹痛、腰膝酸软、骨折 | 煎汤9-15g,或泡酒 |
茎 | 苦、涩,平 | 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 跌打损伤、关节肿痛 | 煎汤15-30g,外用捣敷 |
叶 | 苦、涩,平 | 收敛止血、解毒消肿 | 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牙痛 | 鲜品捣敷,或研末含服 |
相关问答FAQs
Q1:民间称“狗骨”的植物较多,如何区分狗骨柴与其他“狗骨”?
A:区分主要依据植物科属及形态特征:狗骨柴为茜草科,叶片对生,核果红转紫黑;金樱子为蔷薇科,具刺,果实梨形(糖罐子);小叶青冈为壳斗科,叶片革质,坚果卵形,狗骨柴根断面黄白色,味苦涩;金樱子根皮断面红棕色,味甘涩;小叶青冈根皮断面灰白色,味微苦,药用时建议以植物学名为准,避免混淆。
Q2:狗骨柴可以长期服用吗?有无依赖性?
A:狗骨柴性平偏温,长期服用需辨证论治,若属风湿痹痛、肝肾不足证,可在医师指导下间断服用(如服用1个月停1周),一般无明显依赖性,但长期服用可能因收敛之性导致便秘,建议搭配少量行气通便药(如陈皮),若服用后出现口干、便秘等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咨询中医师,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