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风鼓草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风鼓草,又名叶下红、紫背草、红背叶,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 (L.) DC.)的干燥全草,是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民间草药,因其清热解毒功效显著,在传统医学中应用历史悠久,其植株多生长于田野、路旁、沟边等湿润处,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中草药风鼓草

从植物形态看,风鼓草茎直立,高30-80厘米,基部常匍匐,具纵棱,带紫红色,密被毛;叶互生,稍肉质,卵形或卵状矩圆形,长5-10厘米,边缘有波状浅齿,叶面绿色,叶背常带紫红色,叶柄具狭翅;头状花序在枝顶排成疏松伞房状,总苞圆柱形,花冠紫红色,瘦果有棱,冠毛白色,其“叶下红”之名,正源于叶背常呈紫红的特征。

性味归经上,风鼓草性凉,味苦、微辛,归肺、肝、大肠经,其性凉能清热,味苦能燥湿,辛能发散,故具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消肿之效,传统中医常用其治疗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湿热泻痢、血热出血、痈肿疮疡等症,如《岭南采药录》记载:“治喉症,敷疮疖,理蛇伤。”

功效主治方面,风鼓草应用广泛:其一,清热解毒,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扁桃体炎,可配金银花、连翘煎服;治口腔炎,用鲜品捣汁含漱,其二,凉血止血,用于咳血、衄血、尿血等血热出血症,可配白茅根、小蓟煎服;外伤出血,鲜品捣烂外敷,其三,利湿消肿,用于湿热黄疸、泌尿系感染、肠炎、痢疾,可配车前子、黄柏;治湿疹、皮炎,鲜品捣汁外涂或煎水洗。

中草药风鼓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风鼓草含黄酮类(如一点红黄酮)、倍半萜内酯、生物碱、酚类等成分,具有抗炎(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抗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保肝(降低转氨酶)、利尿(增加尿量和钠排泄)等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临床中,风鼓草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肺炎、乳腺炎、蛇虫咬伤等,如治疗急性乳腺炎,用鲜风鼓草90g,捣烂加酒糟外敷,并内服煎剂。

用法用量上,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不宜久服;孕妇及体质虚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风鼓草基本信息表

项目
别称 叶下红、紫背草、红背叶、一点红
来源 菊科植物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 (L.) DC.的干燥全草
性味归经 性凉,味苦、微辛;归肺、肝、大肠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消肿;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湿热泻痢、血热出血、痈肿疮疡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及体质虚弱者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相关问答FAQs

风鼓草和蒲公英有什么区别?
答:风鼓草与蒲公英均为清热解毒药,但功效侧重不同,风鼓草性凉偏苦,长于凉血止血、利湿消肿,主治血热出血(如咳血、尿血)、湿热泻痢、湿疹等,叶背常带紫红色;蒲公英味甘微苦,长于通乳、利尿,主治乳痈、尿路感染、疔疮肿毒,其叶为倒披针形,头状花序黄色,植物形态上,风鼓草头状花序紫红色,蒲公英为黄色,二者易区分。

中草药风鼓草

孕妇可以用风鼓草吗?
答:孕妇应慎用风鼓草,因风鼓草性凉,且传统中医认为其具一定活血作用(虽不强,但凉血可能影响气血运行),目前尚缺乏孕妇用药的安全性研究数据,为避免风险,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建议自行服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衡阳药材种子出售,哪里能买到?品种全吗?价格怎么样?靠谱吗?
« 上一篇 09-18
河北安国药材为何能成为千年药都之最?
下一篇 » 09-18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