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韦为水龙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以干燥叶入药,具有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之效,临床常用于治疗热淋、石淋、肺热咳嗽等症,由于石韦在各地分布广泛,且存在多个易混淆品种,掌握其形态特征与图片识别要点对正确应用至关重要。
从植物来源看,石韦基原植物主要包括石韦(Pyrrosia lingua)、庐山石韦(Pyrrosia sheareri)和有柄石韦(Pyrrosia petiolosa)三种,三者形态差异显著,需仔细区分,石韦(俗称“大石韦”)根茎粗短,横走,密被披针形鳞片;叶片革质,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长10-25cm,宽1.5-3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叶柄近无毛或具星状毛,叶面深绿色,有排列整齐的凹点,叶背密被棕色星状毛,孢子囊群在中肋两侧各多行,满布叶背,庐山石韦(俗称“大庐山石韦”)叶片较厚,长20-30cm,宽3-5cm,叶柄粗壮,密被星状毛,叶背孢子囊群满布,无盖,有柄石韦(俗称“小石韦”)叶片较小,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5-10cm,宽2-4cm,叶柄明显长于叶片(叶柄长5-15cm),叶背孢子囊群散生,无盖,常汇集成群。
生长环境方面,石韦多附生于海拔100-1800米的林下树干、岩石或瓦屋上,喜温暖阴湿环境,耐旱耐贫瘠,常见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如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等地;庐山石韦多分布于海拔500-2000米的山地林缘或岩石缝隙,喜凉爽湿润气候;有柄石韦则适应性更强,可在北方低海拔山区生长,如河北、山西等地。
药用价值上,石韦性味甘、苦、微寒,归肺、膀胱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含黄酮类(如芒果苷、异芒果苷)、皂苷类、绿原酸等成分,具有显著利尿、抗菌、抗炎、止咳及增强免疫功能作用,临床常配伍车前子、滑石治疗湿热淋证;配伍枇杷叶、桑白皮治疗肺热咳嗽;单用或配伍白茅根治疗血热出血,石韦在蒙药、傣药中也有应用,如蒙药将其用于“协日”病(热证)的治疗。
为便于识别,现将三种主要石韦的图片特征归纳如下:
品种 | 叶片形状 | 叶柄特征 | 叶背特征 | 孢子囊群分布 |
---|---|---|---|---|
石韦 | 披针形,长10-25cm | 近无毛或具星状毛 | 密被棕色星状毛 | 中肋两侧各多行,满布 |
庐山石韦 | 长圆披针形,长20-30cm | 粗壮,密被星状毛 | 密被星状毛,孢子囊群满布 | 满布叶背,无盖 |
有柄石韦 | 卵状披针形,长5-10cm | 细长,长于叶片(5-15cm) | 星状毛较稀疏 | 散生,汇集成群,无盖 |
需注意的是,石韦在流通中常与槲蕨(Drynaria roosii)的混淆品“骨碎补”相混,但槲蕨叶片边缘有浅波状圆裂,叶背具黄褐色鳞片,孢子囊群生于中脉两侧,呈条状,与石韦明显不同,采集石韦时需注意保护资源,宜在夏秋两季叶茂盛时采摘,除去根茎及杂质,晒干或阴干,使用前需去净背面的星状毛,以免刺激咽喉。
相关问答FAQs
Q1:石韦图片中如何区分庐山石韦和有柄石韦?
A:区分两者可重点观察叶柄和叶片大小:庐山石韦叶柄粗壮且密被星状毛,叶片大(长20-30cm),质地厚;有柄石韦叶柄细长且明显长于叶片(叶柄长5-15cm),叶片小(长5-10cm),质地较薄,庐山石韦叶背孢子囊群完全满布,而有柄石韦孢子囊群散生且汇集成群。
Q2:石韦的药用部位是哪里?采摘时有何注意事项?
A:石韦的药用部位为干燥叶,采摘时需注意:①选择夏秋两季(6-9月),此时叶片有效成分含量高;②采摘后需立即去除根茎、杂质及叶背星状毛,否则易影响口感或引发咽喉不适;③遵循“采大留小”原则,避免过度采挖,保护野生资源;④阴干保存,避免暴晒导致有效成分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