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中草药能治疗气喘?具体有哪些有效方药?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气喘,中医学中属“喘证”范畴,是以呼吸困难、气息急促、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中医认为,气喘的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病因多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导致肺气上逆、宣降失常,或因脾虚生痰、肾不纳气而致,治疗气喘需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分清寒热虚实,合理选用中草药,以下从常见证型出发,介绍不同证型对应的中草药及其应用。

哪些中草药治气喘

风寒袭肺证

症状:喘息、咳声重浊、痰白清稀或带泡沫、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平喘止咳。
代表方剂:三拗汤、华盖散。
中草药应用

  • 麻黄:辛温,归肺、膀胱经,为宣肺平喘之要药,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常配伍杏仁增强降气止咳之效,用量3-10g,煎煮后下以减少挥发油损失。
  • 杏仁:苦温,归肺、大肠经,降气止咳平喘,与麻黄一宣一降,恢复肺气宣降功能,用量5-15g,打碎入药。
  • 紫苏子:辛温,归肺、大肠经,降气化痰、平喘润肠,适用于痰多气逆之喘,用量6-12g,炒用后降气作用更强。
  •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经,调和诸药,并能止咳化痰,缓解麻黄之辛燥,用量3-6g。

痰热壅肺证

症状:喘息气粗、胸胁胀满、咳嗽痰黄稠黏或咳痰不爽、发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代表方剂:清气化痰丸、定喘汤。
中草药应用

  • 桑白皮:甘寒,归肺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能清泻肺热、消除壅滞之痰,用量6-15g,蜜炙后可缓和寒性。
  • 黄芩:苦寒,归肺、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肺经实热,与桑白皮配伍增强清肺平喘之力,用量3-10g,炒炭可止血。
  • 浙贝母:苦寒,归肺、心经,清热化痰、开郁散结,适用于痰热郁肺之咳嗽气喘,用量6-10g,生用清热力强。
  • 瓜蒌:甘寒,归肺、胃、大肠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能润燥化痰,适用于痰稠难咯者,用量9-15g,打碎入药。
  •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适用于肺热炽盛、高喘烦渴者,需先煎15-30分钟,用量15-30g。

痰浊阻肺证

症状:喘而胸闷、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咳痰不利、呕恶纳呆、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平喘。
代表方剂: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中草药应用

  • 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肺、胃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为治痰之要药,需制用(如姜半夏)以减毒,用量3-10g。
  • 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能行气化痰使气顺痰消,用量3-10g,久煎可降低燥性。
  •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与半夏、陈皮配伍“治痰先治脾”,用量6-15g。
  • 白芥子:辛温,归肺经,温肺化痰、利气散结,能散“皮里膜外之痰”,适用于寒痰喘咳,用量3-6g,炒用后缓其辛烈之性。

肺气虚证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咳声低弱、痰稀白、自汗畏风、易感冒、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止咳平喘。
代表方剂:补肺汤、玉屏风散。
中草药应用

哪些中草药治气喘

  • 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为“补气之长”,能增强肺气,抵御外邪,用量9-30g,蜜炙后补中益气。
  • 党参:甘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健脾益肺,性平不燥,适用于肺气虚弱诸证,用量9-30g。
  • 五味子:酸温,归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能增强肺司呼吸功能,改善气短自汗,用量3-6g,生用敛肺,蜜炙补肺。
  • 款冬花:辛温,归肺经,润肺下气、止咳化痰,适用于肺虚久咳、气喘咯血,性温而不燥,用量5-10g。

肾不纳气证

症状: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面唇青紫、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法:补肾纳气,平喘。
代表方剂:肾气丸、参蛤散。
中草药应用

  • 蛤蚧:咸平,归肺、肾经,补肺益肾、纳气定喘,为治肾虚喘咳之要药,研末冲服效果更佳,用量3-6g。
  • 补骨脂:辛温,归肾、脾经,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能温补肾阳以纳气归元,用量6-10g,盐炙后引药入肾。
  • 核桃仁:甘温,归肾、肺、大肠经,补肾温肺、润肠通便,能补益肺肾,改善肾虚喘促,用量9-15g,生用或炒用。
  • 沉香:辛苦温,归脾、胃、肾经,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适用于肾虚气逆之喘,需后下,用量1-3g。

肺肾阴虚证

症状:喘促气短、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肺肾,清热平喘。
代表方剂: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
中草药应用

  • 沙参:甘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清肺、益胃生津,适用于肺阴虚之久咳喘咳,用量9-15g,北沙参养阴力强,南沙参兼能化痰。
  • 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与沙参配伍增强养阴润肺之效,用量6-12g。
  • 百合:甘微寒,归心、肺经,养阴润肺、清心安神,适用于肺阴虚伴有虚烦失眠者,用量9-15g。
  • 地骨皮:甘寒,归肺、肾经,凉血除蒸、清肺降火,能清虚热、除骨蒸,改善阴虚肺热喘咳,用量6-12g。

中草药治疗气喘的配伍原则

中草药治疗气喘需注意“宣、降、清、化、补”五法结合:宣肺如麻黄以开肺闭,降肺如杏仁以肃肺气,清肺如桑白皮以泄肺热,化痰如半夏以祛痰浊,补虚如黄芪以固根本,根据标本缓急,急性期以治标为主(宣、降、清、化),缓解期以治本为主(补肺、健脾、补肾),避免“虚虚实实”之误。

常用平喘中草药简表

中草药名称 性味归经 功效 常用量(g) 适用证型
麻黄 辛温,归肺、膀胱经 宣肺平喘,发汗解表 3-10 风寒袭肺证
杏仁 苦温,归肺、大肠经 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5-15 风寒、痰热证
桑白皮 甘寒,归肺经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6-15 痰热壅肺证
黄芩 苦寒,归肺、胆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3-10 痰热壅肺证
地龙 咸寒,归肝、膀胱经 清热息风,通络平喘 6-12 各型喘证(兼瘀者)
款冬花 辛温,归肺经 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5-10 肺虚久咳、久喘
蛤蚧 咸平,归肺、肾经 补肺益肾,纳气定喘 3-6(冲服) 肾不纳气证
五味子 酸温,归肺、肾经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 3-6 肺气虚、肾不纳气证
沙参 甘微寒,归肺、胃经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9-15 肺肾阴虚证
半夏 辛温,归脾、肺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3-10(制用) 痰浊阻肺证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中草药治疗气喘需要注意哪些禁忌?
解答:中草药治疗气喘需严格辨证,忌“一方通用”,风寒袭肺证忌用寒凉药(如黄连、金银花),以免寒遏肺气;痰热壅肺证忌用温燥药(如干姜、肉桂),以免助热生痰;实喘(急性期)忌用峻补药(如红参、鹿茸),以免“闭门留寇”;虚喘(缓解期)忌用攻伐药(如甘遂、大戟),以免耗伤正气,麻黄含麻黄碱,高血压、心脏病、甲亢患者慎用;半夏有毒,需炮制后使用,孕妇慎用;蛤蚧价格较高,实证喘促不宜单独使用。

哪些中草药治气喘

问题2:气喘患者日常调理可以配合哪些食疗方法?
解答:气喘患者日常调理需根据证型选择食疗:风寒袭肺证可食用生姜红枣粥(生姜3片、红枣5枚、大米100g煮粥),散寒宣肺;痰热壅肺证可食用雪梨川贝饮(雪梨1个去核、川贝母3g、冰糖适量蒸熟),清热化痰;肺气虚证可食用黄芪山药粥(黄芪15g、山药30g、大米100g煮粥),补益肺气;肾不纳气证可食用核桃炖猪腰(核桃10个、猪腰1对炖熟),补肾纳气,忌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避免接触过敏原,注意保暖,适当进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呼吸锻炼,以增强肺功能。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冷骨风是何种中草药?它的功效、作用及使用禁忌是什么?
« 上一篇 09-19
种植中草药上市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 » 09-19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