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是中医常见的病理状态,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内伤饮食,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临床常见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舌苔黄腻等症状,需通过清热燥湿、利水渗湿、芳香化湿等方法调理,中草药在去湿热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以下从功效分类介绍常用药物,并辅以表格归纳关键信息。
清热燥湿药
此类药性多苦寒,能清热又能燥湿,适用于湿热内蕴所致的泻痢、黄疸、带下等症。
-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力强,尤善清中焦湿热,常用于湿热痞满、泻痢、黄疸,亦可治高热神昏、心烦不寐,配木香可治湿热泻痢(香连丸),配黄芩可治湿热黄疸。
- 黄芩:苦寒,归肺、胆、脾、大肠经,善清上焦肺热及中焦湿热,亦能止血、安胎,用于肺热咳嗽、湿热黄疸、热淋涩痛,配半夏可治痰热咳嗽(清气化痰丸)。
-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偏清下焦湿热,常用于湿热泻痢、带下、热淋、脚气,亦可治骨蒸劳热、盗汗,配苍术可治湿热下注(二妙散)。
-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阴痒、湿疹湿疮,内服可治湿热小便不利。
利水渗湿药
此类药性多甘淡或微寒,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使湿热从小便而出,适用于水肿、淋浊、黄疸等。
-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为利水渗湿要药,既可单用(如五苓散),亦可配伍健脾药增强疗效。
- 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用于水肿、脚气、脾虚泄泻、湿痹拘挛,亦治肺痈、肠痈,生用偏利水渗湿,炒用偏健脾止泻。
- 泽泻:甘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淋浊、带下,配茯苓、猪苓可增强利水渗湿之效(如五苓散)。
- 车前子:甘寒,归肝、肾、肺、小肠经,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祛痰,用于热淋涩痛、水肿尿少、暑湿泄泻、痰热咳嗽,配木通、滑石可治湿热淋证(八正散)。
芳香化湿药
此类药性多辛温香燥,能化湿醒脾,适用于湿浊中阻所致的脘痞呕恶、食欲不振等。
- 藿香:辛微温,归脾、胃、肺经,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湿温初起,配紫苏可治外感暑湿(藿香正气散)。
- 佩兰:辛平,归脾、胃、肺经,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配藿香可增强化湿醒脾之效。
燥湿健脾药
此类药性多辛苦温,能燥湿运脾,适用于湿阻中焦、脾失健运所致的脘腹胀满、泄泻等。
- 苍术:辛苦温,归脾、胃、肝经,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风湿痹痛,配厚朴可治湿阻气滞(平胃散)。
- 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中焦、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配苍术、陈皮可治湿阻中焦(平胃散)。
常用去湿热中草药简表
药物 | 性味 | 归经 | 功效 | 主治 |
---|---|---|---|---|
黄连 | 苦寒 | 心、肝、胃、大肠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湿热痞满、泻痢、黄疸 |
黄芩 | 苦寒 | 肺、胆、脾、大肠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肺热咳嗽、湿热黄疸、热淋 |
茯苓 | 甘淡平 | 心、脾、肾 |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水肿尿少、脾虚食少 |
薏苡仁 | 甘淡微寒 | 脾、胃、肺 |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 | 水肿、脚气、脾虚泄泻 |
藿香 | 辛微温 | 脾、胃、肺 | 芳香化湿,和中止呕 | 湿浊中阻、暑湿表证 |
相关问答FAQs
Q1:去湿热的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A1:不建议盲目长期服用,去湿热中草药多性味苦寒或辛燥,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如苦寒药)或耗伤阴液(如辛燥药),可能导致脾胃虚寒、口干舌燥等不良反应,需根据体质和病情,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一般症状缓解后应停药或调整为调理脾胃的药物,如茯苓、白术等。
Q2:湿热体质日常调理除了中药还有哪些方法?
A2:湿热体质日常调理需兼顾饮食、作息和运动,饮食宜清淡,少吃辛辣油腻、甜腻食物,多食绿豆、冬瓜、薏米、苦瓜等清热利湿之品;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睡眠,因熬夜易助生湿热;适度运动,如慢跑、瑜伽、八段锦等,通过出汗排出湿邪,但需避免运动后立即吹风或洗冷水浴,以免外感湿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抑郁化火,也有助于改善湿热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