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药材市场价格整体呈现“前高后稳、分化明显”的运行态势,全年价格波动受气候、供需、政策及资本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上半年受极端天气、部分品种库存消耗及下游需求拉动,价格普涨;下半年随着新货上市及市场调控,部分品种价格回落,整体趋于平稳,以下从市场背景、影响因素、价格表现及趋势分析等方面展开,并附主要品种价格参考表。
2017年中药材市场价格运行背景
2017年是中医药产业政策落地深化的一年,《中医药法》正式实施,医保目录调整及中药饮片加成政策取消,对中药材需求结构产生深远影响,中药配方颗粒试点扩大及中成药企业原料采购需求增加,带动优质道地药材销量上升;环保督查趋严导致部分产区加工企业限产,叠加主产区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频发,部分品种供给收缩,价格阶段性走高,资本对中药材市场的关注度提升,部分小品种受资金炒作影响,价格出现异常波动。
影响2017年中药材价格的核心因素
- 气候因素:2017年甘肃、内蒙古等主产区遭遇春旱,当归、黄芪等根茎类药材生长受阻,减产预期推高价格;而南方部分产区夏季洪涝导致白术、半夏等品种受损,供给阶段性紧张。
- 供需关系:随着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增长,当归、党参、黄芪等滋补类药材及抗肿瘤类原料药(如重楼、天麻)需求持续旺盛;而三七、丹参等前期高价品种刺激扩种,2017年新货集中上市,库存压力导致价格回落。
- 政策调控:新版医保目录将更多中药品种纳入,利好常用药材需求;但环保整治导致小作坊关停,部分初加工品种(如茯苓、山药)流通成本上升,价格支撑增强。
- 市场投机:部分小品种(如酸枣仁、太子参)因社会库存有限,易受资本炒作,价格年内波动幅度超50%,加剧市场震荡。
2017年主要中药材价格表现(参考表)
以下为2017年部分常用中药材的市场价格区间(单位:元/公斤,统货,数据来源:康美中药网、全国中药材价格指数平台):
品名 | 规格 | 2017年价格区间 | 同比涨跌幅 | 主要影响因素 |
---|---|---|---|---|
当归 | 甘肃岷县统货 | 80-120 | +45% | 主产区干旱减产,库存低位 |
党参 | 甘肃纹党统货 | 60-90 | +30% | 种植面积调减,需求稳中有增 |
黄芪 | 内蒙蒙花统货 | 25-40 | +20% | 干旱导致单产下降,药企采购积极 |
三七 | 120头统货 | 200-300 | -35% | 前期高价刺激扩种,新货大量上市 |
白芍 | 安徽亳州统货 | 18-28 | +10% | 洪涝减产,库存逐步消化 |
丹参 | 山东统货 | 15-25 | -15% | 种植面积扩大,供应充足 |
板蓝根 | 河北安国统货 | 10-18 | +5% | 流感疫情需求拉动,新货量稳 |
金银花 | 山东平邑统货 | 120-180 | +25% | 低温减产,库存不足 |
枸杞 | 宁夏中宁特级 | 60-90 | +15% | 人工成本上升,优质货供不应求 |
天麻 | 云南野生统货 | 800-1200 | +60% | 野生资源减少,家种货尚未补充缺口 |
价格趋势归纳
2017年中药材市场呈现“三化”特征:一是分化加剧,道地、优质品种价格坚挺,非道地、劣质品种价格承压;二是波动常态化,气候与资本因素导致部分品种价格短期震荡加剧;三是需求驱动型增长,中医药产业政策落地带动常用大宗药材需求稳步上升,价格中枢整体上移,从品类看,根茎类(当归、党参)、果实类(枸杞、金银花)及稀缺类(野生天麻、重楼)价格涨幅居前,而根茎类扩种品种(三七、丹参)价格回落明显。
相关问答FAQs
Q1:2017年当归价格为何大幅上涨?
A:当归价格大涨主要受供给端收缩推动,2017年甘肃岷县当归主产区遭遇严重春旱,种苗成活率下降,单产减少约30%;前两年价格低迷导致种植户缩减面积,社会库存已处于近年低位,叠加下游药企及配方颗粒企业采购需求增加,供需缺口扩大,推动价格从年初的60元/公斤涨至年末的120元/公斤,涨幅达100%。
Q2:如何应对中药材价格波动风险?
A:应对价格波动需多措并举:对种植户而言,应关注市场预警信息,避免盲目扩种或弃种,优先发展道地、优质品种;对药企而言,可通过“订单农业”与产地签订长期采购协议,建立稳定供应链,同时合理控制库存;对市场而言,需加强信息透明度,打击资本炒作,引导价格回归理性,推广中药材种植保险及期货工具,可有效分散自然与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