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地处中国地理中心,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在此交汇,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类型从亚热带湿润气候到高寒气候过渡,形成了“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的独特生态环境,这种立体气候与多样土壤,为各类中草药的生长提供了天然优势,使甘肃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草药主产区,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全省中草药资源超过1600种,其中道地药材30余种,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形成了“南参北芪、东归西枸杞”的产业格局,不同产区的中草药因气候、土壤差异,形成了独特的品质特征。
陇南地区:长江上游的“药谷”,湿润气候孕育阴柔药材
陇南地区位于甘肃省最南端,地处秦巴山地西端,与四川、陕西接壤,是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年均气温8℃~15℃,年降水量600~900毫米,气候湿润,森林覆盖率高,河谷与山地相间,形成了“高山寒湿中山温,河谷炎低亚热”的立体气候,这里以种植喜阴湿、耐寒的中草药为主,代表品种有纹党参、红芪、半夏、当归、大黄等。
纹党参是陇南的道地药材,主产于岷县、宕昌、礼县等地,因其根头部有“狮子盘头”状环纹,断面有“菊花心”,肉质饱满,味甘甜而具特异香气,被誉为“党参之王”,纹党参的生长需年均降水量700毫米以上,昼夜温差大(约12℃),有利于有效成分积累,其多糖和皂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产区,是中医补中益气的常用药。红芪主产于陇西、渭源,与黄芪功效相似但药性更温和,根条粗壮、表面红棕、粉性足,因陇中黄土高原的深厚黄土和充足日照,其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含量高于《中国药典》标准20%以上,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半夏则喜生于林下阴湿处,陇南的箭竹林、灌木丛下广泛分布,所产半夏颗粒圆整、色白质坚,生物碱含量高,是止咳化痰的要药。
陇中黄土高原区:旱作农业的“药圃”,耐旱药材品质卓著
陇中地区包括兰州、定西、白银等地,位于黄土高原西部,黄土层深厚达50~200米,气候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300~500毫米,蒸发量高达1400毫米,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200~3000小时),昼夜温差大(14~16℃),土壤以黄绵土为主,土层疏松、透气性好,适合种植耐旱、深根型中草药,以黄芪、甘草、麻黄、柴胡为代表。
黄芪是陇中的“金字招牌”,主产于陇西、渭源、临洮,因产地古属“陇右”,称“陇芪”,陇芪根长而顺直,表面灰黄色,断面“金井玉栏”特征明显(木部淡黄、皮部乳白),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高,补气固表功效显著,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甘草主产于环县、镇原,当地沙质土壤和干旱气候使甘草根长、皮厚、甜味浓,甘草酸含量达3.0%~4.5%,高于药典标准,是调和诸药、止咳祛痰的良品。麻黄耐盐碱、耐干旱,生长于干旱山坡、沙地,所产麻黄碱含量高,是提取麻黄碱的主要原料,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治疗。
陇东地区:子午岭林区的“药带”,半湿润区出产优质根茎药材
陇东地区包括平凉、庆阳,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子午岭横贯南北,森林覆盖率超过30%,年均气温7℃~10℃,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属半湿润气候,塬面开阔、土层深厚,适合种植根茎类中草药,以板蓝根、酸枣仁、柴胡、甘草为主。
板蓝根主产于镇原、西峰,当地昼夜温差大(12~15℃),有利于靛苷积累,所产板蓝根根条粗壮、色白、粉性足,抗病毒活性强,是防治流感的常用药材,年交易量占全国市场的30%以上。酸枣仁主产于华亭、庄浪,生于丘陵、山坡灌丛中,果仁饱满、油性足,皂苷和黄酮含量高,养心安神功效显著,是“宁神要药”。柴胡以北柴胡为主,根条粗直、质地坚硬,柴胡皂苷a含量达0.4%以上,高于其他产区,是疏肝解热的代表药材。
甘南高原及高寒阴湿区:青藏高原东缘的“药库”,高寒药材独特珍贵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北缘,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气候高寒阴湿,年均气温1℃~4℃,年降水量500~800毫米,无霜期短,植被以高山草甸、灌丛为主,生长着耐高寒、耐阴湿的中草药,以冬虫夏草、秦艽、羌活、大黄为代表。
冬虫夏草是甘南的“软黄金”,主产于玛曲、碌曲、卓尼的高山草甸,生长于海拔3500~5000米的雪线附近,虫体饱满、子座短而粗,虫草素和腺苷含量高,是滋补强身的名贵药材,年产量占全国的10%左右。秦艽主产于卓尼、临潭,喜生于高山草甸、林缘,根呈“罗盘纹”,龙胆苦苷含量达2.0%以上,祛风湿、清湿热功效显著,是“风家润药”。羌活生于海拔3000~4000米的山坡,根茎粗壮、香气浓郁,挥发油含量超过3.0%,是治疗风寒湿痹的特效药。大黄以掌叶大黄为主,主产于玛曲、碌曲,根茎肥大、质地坚实,蒽醌类化合物含量高,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是“将军药材”。
河西走廊地区:干旱绿洲的“药洲”,光照充足成就特色药材
河西走廊包括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地处祁连山以北,年均气温5℃~9℃,年降水量40~200毫米,蒸发量2000~3000毫米,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3000~3300小时),昼夜温差大(15~18℃),绿洲灌溉农业发达,适合种植喜光、耐旱、糖分积累多的中草药,以枸杞、锁阳、肉苁蓉、麻黄为代表。
枸杞是河西走廊的“红色宝石”,主产于敦煌、金塔、瓜州,因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枸杞多糖、甜菜碱、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宁夏枸杞,果实饱满、味甜、色泽鲜红,是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佳品,年出口量占全国的40%。锁阳和肉苁蓉是寄生药材,锁阳寄生于白刺、泡泡刺的根部,肉苁蓉寄生于梭梭、红柳的根部,主产于民勤、金塔,肉质肥厚、锁阳素和麦角甾苷含量高,补肾阳、益精血,是沙漠地带的“滋补圣品”。麻黄生长于沙漠边缘,麻黄碱含量高,是提取麻黄碱的主要原料,广泛应用于制药工业。
甘肃主要中草药产地及道地药材分布表
区域 | 代表产地 | 气候特征 | 主要药材 | 品质特点 |
---|---|---|---|---|
陇南地区 | 岷县、宕昌 | 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湿润 | 纹党参、红芪 | 纹党参“狮子盘头”“菊花心”;红芪粉性足、黄芪甲苷含量高 |
陇中黄土高原区 | 陇西、渭源 | 干旱少雨,光照充足 | 黄芪、甘草 | 陇芪“金井玉栏”,甘草酸含量高;产量占全国60%以上 |
陇东地区 | 镇原、华亭 | 半湿润,塬面开阔 | 板蓝根、酸枣仁 | 板蓝根根条粗壮、抗病毒活性强;酸枣仁油性足、皂苷含量高 |
甘南高原区 | 玛曲、碌曲 | 高寒阴湿,无霜期短 | 冬虫夏草、秦艽 | 虫草虫体饱满、子座短;秦艽“罗盘纹”、龙胆苦苷含量高 |
河西走廊地区 | 敦煌、民勤 | 干旱,光照足,温差大 | 枸杞、锁阳 | 枸杞多糖含量高、色泽鲜红;锁阳肉质肥厚、锁阳素含量高 |
甘肃中草药产地的优势不仅在于资源的多样性,更在于“道地性”的不可复制性——独特的地理气候、悠久的种植历史(如当归种植已有1500年)、传统的加工技艺(如当归“归头归身归尾”分部位使用),共同构成了甘肃中草药的核心竞争力,全省已形成以定西(黄芪、当归)、陇南(党参、红芪)、河西(枸杞、锁阳)为主的三大产业带,中草药年产值超500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FAQs
Q1:甘肃中草药为何以“道地”著称?
A1:甘肃中草药的“道地性”源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甘肃地形复杂,气候从亚热带到高寒带过渡,土壤类型多样(黄土、沙土、黑土等),为不同中草药提供了最佳生长环境,陇南湿润气候适合纹党参生长,使其“狮子盘头”“菊花心”的性状稳定;河西走廊充足光照和昼夜温差,使枸杞多糖含量更高,甘肃种植中草药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种植和加工经验,如当归的“育苗移栽”技术、黄芪的“生晒加工”方法,进一步保障了药材品质,形成了“岷归”“陇芪”“纹党”等全国知名道地药材品牌。
Q2:甘肃哪些中草药产量或品质居全国前列?
A2:甘肃是全国中草药生产大省,多种药材产量和品质位居全国前列:当归(岷归)产量占全国9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80%,被誉为“中国当归之乡”;黄芪(陇芪)产量占全国60%以上,黄芪甲苷含量高于药典标准,是《中国药典》黄芪质量对照品的来源;枸杞产量占全国30%左右,其中河西枸杞的甜菜碱和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产区;冬虫夏草产量占全国10%,是青藏高原产区的重要来源;甘草、板蓝根、酸枣仁等产量均居全国前三位,是全国中草药市场的主要供应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