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地锦,学名地锦草,为大戟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因其茎蔓匍匐地面、叶片翠绿如锦而得名,是民间常用的中草药之一,在我国传统医学中,铺地锦以其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广泛应用于痢疾、腹泻、外伤出血等病症的治疗,本文将从植物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分布、药用价值及鉴别要点等方面详细介绍,并结合图片特征帮助识别,最后附相关问答以解答常见疑问。
植物形态特征(对应图片识别要点)
铺地锦的植株低矮,通常高10-30厘米,全体无毛或疏被短柔毛,茎纤细,多匍匐生长,近地面节处易生根,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这也是图片中较易辨认的特征之一,叶对生,叶片呈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0.5-1.5厘米,宽0.3-0.8厘米,先端圆钝,基部偏斜,边缘具细齿,叶面深绿色,叶背有时带淡紫色,叶脉在叶面下陷,叶柄极短或近无柄。
花期在6-8月,花序为杯状聚伞花序,单生于叶腋,总苞钟状,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表面具4个腺体,腺体呈新月形,黄褐色,这是区别于同属其他植物的关键标志(如与大戟相比,铺地锦的腺体更细长呈新月形),蒴果三棱状球形,直径约2毫米,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瓣,表面密被颗粒状突起,种子卵形,长约1毫米,灰褐色。
生长环境与分布
铺地锦适应性较强,喜温暖湿润环境,耐旱、耐贫瘠,常生长于田间、路旁、荒地、河岸沙地及低山坡地,对土壤要求不严,从南到北均有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南各省区,如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印度及东南亚地区,在图片中,铺地锦常与杂草伴生,形成片状绿色覆盖,尤其在夏季雨后生长旺盛,茎叶繁茂。
药用价值与临床应用
铺地锦性味辛、平,归肝、大肠、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退黄的功效,全草可入药,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 清热解毒:用于湿热泻痢、黄疸、热淋等症,可单用或配马齿苋、黄连等增强疗效;外用可治痈肿疮毒、湿疹、蛇虫咬伤,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患处。
- 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证,如便血、痔血、尿血、崩漏等,可配地榆、槐花等凉血止血药;外伤出血可用鲜草捣烂外敷,或研末撒布伤口。
- 利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症见身目发黄、小便短赤,可配茵陈、栀子等利湿退黄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铺地锦含黄酮类、没食子酸、槲皮素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止血、抗氧化等作用,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其止血机制可能与促进血小板聚集和收缩血管有关。
易混品种鉴别
铺地锦易与同属植物“斑地锦”混淆,两者主要区别在于:斑地锦的叶背及总苞片边缘有红斑或紫红色斑点,而铺地锦叶背无斑点,总苞腺体呈新月形(斑地锦腺体呈圆形),铺地锦茎匍匐,斑地锦茎多斜升,鉴别时可通过图片对比叶背斑点、茎生长姿态及腺体形状准确区分。
铺地锦中草药关键特征速查表
部位 | 特征描述 | 图片对应要点 |
---|---|---|
茎 | 匍匐生长,暗红或紫红色,节处生根,纤细多分枝 | 注意观察茎的匍匐姿态和颜色,与直立茎的杂草区分 |
叶 | 对生,卵形或卵状长圆形,基部偏斜,边缘细齿,叶面深绿,叶背有时淡紫 | 叶片基部不对称是重要特征,叶背颜色变化需注意 |
花 | 杯状聚伞花序单生叶腋,总苞5裂,腺体4个,黄褐色,呈新月形 | 腺体形状是关键,需与圆形腺体的斑地锦区分 |
果 | 蒴果三棱状球形,成熟时3裂,表面颗粒状突起,种子灰褐色 | 果实的三棱状外形和表面颗粒感明显,成熟时易开裂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铺地锦和地锦草是同一种植物吗?
解答:是的,“铺地锦”是地锦草(Euphorbia humifusa)的别称,两者为同一植物的不同称呼,因植株茎蔓匍匐地面、叶片密集如铺锦缎,故名“铺地锦”;而“地锦草”则因其具有“铺地如锦”的特性,在中药典籍中常以此名记载,两者功效、来源完全相同,可混用。
问题2:铺地锦有小毒吗?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解答:铺地锦全草有小毒,主要含黄酮类、鞣质等成分,常规剂量内服(干品10-15g,鲜品30-60g)一般安全,但过量服用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外用需注意皮肤敏感者可能出现红肿、瘙痒,应先小面积试用,孕妇及脾胃虚寒者慎用,因其性微寒,可能加重虚寒症状;用药期间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具体用量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