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野花生的图片能看出哪些药用部位?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草药野花生,又名长柄山蚂蟥、胡豆莲、粘草子等,为豆科山蚂蟥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民间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血、消肿止痛等功效,其名称虽带“花生”,但与豆科落花生属的花生(Arachis hypogaea)并非同种,植物学特征与药用部位均有明显差异,以下从形态特征、生境分布、药用价值、使用注意等方面详细介绍,并结合图片识别要点帮助读者准确辨识。

中草药野花生图片

植物形态特征

野花生的识别需结合根、茎、叶、花、果的全株特征,其典型形态如下:

  • :为主根系,主根木质化,稍肥大,长约10-20厘米,直径0.5-1.5厘米,表面黄棕色,断面黄白色,味微苦涩。
  • :直立或基部倾斜,高30-100厘米,具四棱,疏被短柔毛或近无毛,老茎基部常木质化,分枝多,呈丛生状。
  • :羽状三出复叶,叶柄长5-15厘米,被短柔毛;托叶钻形,长5-12毫米,早落;小叶3片,卵形或椭圆形,长5-12厘米,宽3-6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两面疏被短柔毛,侧脉每边4-6条,网脉不明显。
  • :总状花序腋生,长10-20厘米,总花梗疏被短柔毛;花萼钟形,长约3毫米,萼齿三角形,短于萼筒;花冠紫色或淡紫色,旗瓣倒卵形,长约8毫米,翼瓣椭圆形,龙骨瓣与旗瓣近等长;雄蕊二体(9+1),花药黄色;子房线形,密被短柔毛,花柱弯曲,柱头头状。
  • 果实与种子:荚果有2-4荚节,节间稍缢缩,呈串珠状,长1.5-3厘米,直径约5毫米,表面被短柔毛和钩状毛,成熟时黑褐色,易开裂;每节含1种子,种子肾形,长约3毫米,宽约2毫米,褐色,种脐明显。

这些特征是野花生图片识别的关键:其羽状三出复叶、紫色总状花序、串珠状荚果(带钩状毛)及丛生茎干,在野外或图片中均易与其他豆科植物区分。

生境与分布

野花生喜温暖湿润气候,耐阴、耐旱,适应性较强,常生长于海拔100-1000米的山坡草地、路旁、灌丛、林缘或田埂边,常与芒草、白茅等杂草伴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其中以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的资源最为丰富,其生长适宜温度为15-28℃,适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生长,在酸性至中性土壤中均可存活。

中草药野花生图片

药用价值

性味归经

野花生性苦、涩,凉,归肝、脾、大肠经,其苦能泄降、燥湿,涩能收敛,凉能清热,故以清热解毒、收敛止血为主要功效。

功效主治

  • 清热解毒: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黄疸型肝炎、痈肿疮毒、蛇虫咬伤等,治感冒发热,可配伍金银花、连翘、薄荷等煎服;治咽喉肿痛,可单用鲜品捣烂含咽或煎汤漱口;治蛇虫咬伤,鲜品捣烂外敷患处。
  • 利湿止泻:用于湿热泄泻、痢疾、黄疸等,如治湿热泄泻,可配伍黄连、木香、车前子;治黄疸型肝炎,可配茵陈、栀子、板蓝根。
  • 止血止痛: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治崩漏,可配伍艾叶、阿胶、棕榈炭;治跌打损伤,可配当归、红花、乳香内服,同时用鲜品捣烂外敷。
  • 消肿散结:用于痈肿疮毒、乳痈等,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水外洗均可。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研末,每次3-6g。
  •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研末撒。

使用注意

野花生性凉且味涩,并非人人适用,需注意以下事项:

  1.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者(表现为畏寒肢冷、腹泻、食欲不振)慎服,以免加重寒凉之性;孕妇忌用,其活血收敛作用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月经期女性慎用,避免经量减少或闭经。
  2. 配伍禁忌:不宜与温热性药物(如附子、干姜、肉桂)同用,以免降低清热功效;不宜与收敛固涩药过量同用(如五倍子、诃子),以免导致便秘。
  3.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轻微腹泻、恶心等反应,一般停药后可缓解;若外敷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用并清洗局部。

野花生图片识别要点

为帮助读者准确辨识野花生,以下通过表格归纳其关键识别特征,对照图片可快速判断:

中草药野花生图片

识别部位 详细特征
直立或斜生,四棱形,疏被短柔毛,老茎木质化,丛生分枝
羽状三出复叶,小叶卵形/椭圆形,全缘,两面疏被短柔毛,叶柄有柔毛
总状花序腋生,花冠紫色/淡紫色,旗瓣倒卵形,荚果前有钩状毛
果实 串珠状荚果(2-4节),被短柔毛和钩状毛,成熟时黑褐色,每节1种子
整体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全株被短柔毛,以叶、荚果最明显

相关问答FAQs

Q1:野花生和日常食用的花生(落花生)有什么区别?
A1:野花生与食用花生虽同属豆科,但科属、形态、用途完全不同:①科属不同:野花生为豆科山蚂蟥属植物,食用花生为豆科落花生属植物;②形态差异:野花生为多年生草本,荚果串珠状、被钩状毛,食用花生为一年生草本,荚果果针入土、果壳网纹状;③用途不同:野花生全草入药,以清热解毒、止血为主,食用花生种子可食用,具有润肺、和胃功效,二者可通过叶形(野花生三出复叶 vs 花生羽状复叶)、荚果形态(串珠状 vs 果针状)轻松区分。

Q2:野花生的最佳采摘时间是什么?如何保存?
A2:野花生的采摘需根据药用部位选择时间:①全草:夏秋季(6-10月)开花结果时采收,此时药效成分含量最高,此时茎叶繁茂,有效成分积累充分;②根:秋季(9-11月)采挖,此时根部养分充足,木质化程度适中,保存方法:①全草鲜品用湿布包裹,置于阴凉处(4-8℃冷藏),可保存3-5天;若需长期保存,洗净切段后晒干,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保存期1-2年;②根采挖后洗净泥土,切片晒干,装入密封袋或罐中,避光保存,可保存2年以上,干品若出现霉变、虫蛀,不可再使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桔梗究竟有哪些具体功效与药用作用呢?
« 上一篇 09-19
铺地锦中草药图片能展示哪些鉴别特征?
下一篇 » 09-19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