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痰饮是机体津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既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也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结果,其形成多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相关,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均可导致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失气化,津液停聚而成痰饮,根据停留部位不同,痰饮可分为痰饮(饮停肠间)、悬饮(饮停胸胁)、溢饮(饮溢肢体)、支饮(饮停胸肺),治疗当以“温化”为基本原则,结合辩证论治,分证施治。
辩证论治分型及方药
痰饮的治疗需根据病位、病性及虚实寒热进行细分,常见证型如下: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加减 |
---|---|---|---|---|
脾阳虚痰饮 | 胸胁支满,心下痞闷,呕吐清水,头晕目眩,畏寒肢冷,食少便溏,舌淡苔白滑,脉弦细 | 温脾化饮,理气和中 | 苓桂术甘汤加减 | 茯苓12g,桂枝9g,白术15g,甘草6g;若腹胀加厚朴、陈皮;水肿甚加泽泻、猪苓 |
肾阳虚痰饮 | 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不利或夜尿频多,心悸气短,下肢水肿,咳喘痰鸣,舌胖苔白滑,脉沉细 | 温肾化气,利水消肿 | 金匮肾气丸加减 | 熟地15g,山茱萸12g,附子6g(先煎),桂枝9g,茯苓15g;水肿甚加车前子、牛膝 |
肺气虚痰饮 | 咳声低弱,痰多色白质稀,气短乏力,自汗畏风,易感冒,舌淡苔白,脉弱 | 补肺益气,化痰止咳 | 玉屏风散合二陈汤 | 黄芪20g,白术15g,防风9g,陈皮9g,半夏9g;咳喘甚加款冬花、紫菀 |
痰热壅肺 | 咳痰黄稠,胸闷气急,发热口渴,咽喉肿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清肺化痰,降气止咳 | 清气化痰丸加减 | 黄芩12g,瓜蒌15g,半夏9g,枳实9g,胆南星6g;热甚加石膏、知母;痰中带血加侧柏叶 |
饮停胸胁 | 胸胁胀痛,咳唾引痛,转侧呼吸加重,气短息促,舌白滑,脉沉弦 | 攻逐水饮,行气利水 | 十枣汤(慎用) | 甘遂、大戟、芫花(醋炒)研末,大枣汤送服;每次0.5-1g,中病即止;痛甚加郁金、香附 |
治疗原则与注意事项
痰饮属阴邪,“得温则化”,故温化是核心治法,临床需辨明虚实:虚证(脾肾阳虚)以温补为主,实证(痰热、饮停)以攻逐、清化为主,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同时结合病位调整,如饮在肺者宣肺,在脾者健脾,在肾者温肾,在胸胁者攻逐。
治疗期间需注意:饮食忌生冷、油腻、甜腻,以免助湿生痰;宜食山药、薏苡仁、生姜等健脾利湿之品;避免冒雨涉水,注意保暖;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以助气化;情志舒畅,避免肝气郁结加重痰饮。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中医所说的“痰饮”和西医常说的“痰”有什么区别?
解答:中医“痰饮”是广义概念,分有形与无形:有形之痰指咳吐的痰液、瘰疬、痰核等;无形之痰指眩晕、癫狂、梅核气等症,范围远超西医“痰”,西医“痰”多指呼吸道分泌物,是炎症或感染产物,属于中医有形之痰范畴,且中医更强调痰饮作为全身性致病因素,可引发多系统症状,而西医“痰”局限于呼吸系统表现。
问题2:痰饮患者治疗期间需要注意哪些饮食和生活习惯?
解答:饮食需忌生冷(如冷饮、冰淇淋)、油腻(肥肉、油炸)、甜腻(蛋糕、糖果),以免损伤脾阳;宜食健脾利湿的薏苡仁、茯苓、山药,温补脾肾的生姜、羊肉,生活习惯上,注意保暖避免寒湿侵袭;每日适度运动(如快走、八段锦)促进气血运行;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耗气;保持心情舒畅,因焦虑抑郁易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胃运化而加重痰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