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蒲公英入药部位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蒲公英,又名婆婆丁、黄花地丁、尿床草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田野、路旁、山坡草地均有生长,其生命力顽强,适应性广,全草可入药,是我国传统中医药中常用的清热解毒类药材,始载于《唐本草》,历代医书如《本草纲目》《本草备要》等均有详细记载,素有“天然抗生素”之称,蒲公英的入药部位较为丰富,包括全草、根、叶、花及种子等,不同部位在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上既有共性,又各具特点,以下将分别详细介绍。

中草药蒲公英入药部位

全草入药

蒲公英全草是指其地上部分,包括叶、花、茎及根颈处短缩的茎基,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部位,其性味苦、甘、寒,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的功效,传统中医常用于治疗乳痈(急性乳腺炎)、疔疮肿毒、咽喉肿痛、湿热黄疸、热淋涩痛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蒲公英全草含蒲公英甾醇、胆碱、菊糖、果胶、维生素(如维生素C、B族)、矿物质(如钙、铁)及多种黄酮类、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效果)、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及促进乳汁分泌等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常用量为9-15g(鲜品30-60g),或捣汁、研末;外用可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治疗乳痈,可用鲜蒲公英捣烂外敷患处,同时配合内服蒲公英煎剂;治疗咽喉肿痛,可单用蒲公英煎汤含漱或与金银花、连翘等配伍。

使用注意:蒲公英性寒,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过量服用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腹泻等。

根入药

蒲公英根呈圆锥形,表面棕褐色,皱缩,断面白色,味微苦,其性味与全草相近,苦、甘、寒,归肝、胆经,但更侧重于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疏肝解郁,同时现代研究发现其具有较好的保肝利胆作用,传统中医常用于治疗肝郁胁痛、湿热黄疸、胆囊炎、乳腺炎等症,尤其对肝胆湿热所致的胁肋胀痛、黄疸尿赤有较好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蒲公英根富含三萜类化合物(如蒲公英萜醇)、多糖及酚酸类成分,能显著降低肝损伤模型动物的转氨酶,促进胆汁分泌,增强肝脏解毒功能,同时具有抗肝纤维化、调节脂代谢等作用,蒲公英根提取物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可用于辅助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制成颗粒剂、茶饮(如蒲公英根茶,日常保健常用),治疗慢性肝炎,可用蒲公英根与茵陈、栀子等配伍,增强清热利湿退黄之效;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可配山楂、鸡内金等健脾消食。

使用注意:低血压患者慎用,因其利尿作用可能进一步降低血压;体质虚寒者不宜长期单独使用。

叶入药

蒲公英叶呈莲座状平铺,倒披针形或倒卵形,边缘有波状齿或羽状深裂,叶色绿,叶柄常带红紫色,味微苦,其性味苦、甘、寒,归肝、胃、大肠经,功效以利尿通淋、清热解毒、清肝明目为主,同时兼有缓泻作用,传统中医常用于治疗热淋、石淋(尿路感染、尿路结石)、湿热泄泻、目赤肿痛、皮肤湿疹等症。

中草药蒲公英入药部位

现代研究认为,蒲公英叶富含绿原酸、咖啡酸等酚酸类物质,具有显著的抗菌、抗炎、利尿作用,能增加尿量及钾、钠排泄,对尿路感染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有缓解作用;叶中的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维生素及抗氧化成分有助于清除自由基,保护皮肤黏膜。

用法用量:鲜品可捣汁或凉拌食用(如蒲公英叶沙拉),干品煎汤常用量为6-12g,或泡茶饮用,治疗尿路感染,可用蒲公英叶与车前草、白茅根配伍,煎汤代茶;治疗皮肤湿疹,可鲜叶捣烂外敷,或煎汤清洗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过量食用,易致腹泻;叶中含较多草酸,肾结石患者建议少量食用。

花入药

蒲公英头状花序单生于花葶顶端,黄色舌状花,形似菊花,花期较长,其性味甘、微苦、寒,归肝经,功效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明目为主,但药力较全草和根缓和,多用于轻症或辅助治疗,传统中医常用于治疗目赤肿痛、口舌生疮、乳痈初起、咽喉不适等症。

现代研究发现,蒲公英花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如芦丁)、挥发油及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抗炎、保护血管及视网膜的作用,其挥发油成分对部分呼吸道病原菌有抑制作用,蒲公英花泡茶饮用,有清香口感,日常饮用可清热降火,缓解咽喉干燥。

用法用量:泡茶饮用,每次3-5g,或与其他清热药(如菊花、金银花)同用;外用可适量煎汤洗眼,治疗目赤肿痛。

使用注意:对花粉过敏者慎用;因其性寒,不宜长期大量饮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种子入药

蒲公英种子为瘦果,褐色,顶端有白色冠毛,成熟后随风飘散,传统中医较少单独用种子入药,偶见于《本草拾遗》记载“主治恶刺、染须发”,现代研究则发现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种子性味微苦、平,归肝、胃经,功效以驱虫、通乳为主,可用于治疗蛔虫病、绦虫病及产后乳汁不足等症。

中草药蒲公英入药部位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蒲公英种子含脂肪油(约35%),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含量较高,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种子提取物对某些肠道寄生虫有麻痹作用,其通乳作用可能与调节泌乳素分泌有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研末吞服(每次1-2g);外用可榨油涂搽,用于治疗皮肤溃疡、烫伤。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传统认为种子有通乳作用,可能引起子宫收缩;过量服用可能导致腹泻。

蒲公英各入药部位功效对比表

入药部位 性味归经 主要功效主治 现代研究重点 常规用量(内服)
全草 苦、甘,寒;肝、胃经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乳痈、疔疮、咽喉肿痛、热淋 广谱抗菌、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 9-15g(鲜品30-60g)
苦、甘,寒;肝、胆经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疏肝解郁;肝郁胁痛、黄疸、胆囊炎 保肝利胆、抗肝纤维化、抗幽门螺杆菌 10-15g
苦、甘,寒;肝、胃、大肠经 利尿通淋,清热解毒,缓泻;热淋、湿疹、湿热泄泻 抗菌利尿、调节肠道、抗氧化 6-12g
甘、微苦,寒;肝经 清热解毒,明目;目赤肿痛、口舌生疮、咽喉不适 抗氧化、保护血管、抗炎 3-5g(泡茶)
种子 微苦,平;肝、胃经 驱虫,通乳;蛔虫病、产后乳汁不足 降血脂、驱虫、调节泌乳 5-10g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蒲公英的根、叶、花可以一起泡水喝吗?需要注意什么?
解答:蒲公英的根、叶、花可以一起泡水喝,三者搭配可协同发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利尿通淋的作用,适合体质偏热、有湿热症状(如口干口苦、小便黄、皮肤油腻)的人群日常保健饮用,但需注意:① 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饮用,可减少叶和花的用量(如只用根),或搭配生姜、红枣中和寒性;② 孕妇、哺乳期女性及低血压患者建议咨询医生后使用;③ 不宜过量饮用,以免引起腹泻或电解质紊乱;④ 对菊科植物过敏者禁用。

问题2:蒲公英入药时,哪些人群不宜使用?
解答:蒲公英性寒,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使用,以下人群需慎用或禁用:① 脾胃虚寒者: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四肢不温等,服用后可能加重寒象;② 阳虚外寒者:畏寒怕冷、面色苍白、小便清长,蒲公英的寒性可能损伤阳气;③ 低血压患者:蒲公英根和叶的利尿作用可能导致血压进一步降低,引起头晕、乏力;④ 过敏体质者:部分人可能对蒲公英中的成分过敏,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⑤ 孕妇:蒲公英有通经、通乳作用,可能引起子宫收缩或导致流产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长期或大剂量使用蒲公英可能损伤脾胃功能,建议中病即止,症状缓解后及时停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外用奇效秘方如何保证安全有效的奇效?
« 上一篇 09-20
广东农村中草药有何独特价值与种植智慧?
下一篇 » 09-20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