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螵蛸,又名蜱蛸、螵蛸、致神、螳螂子、螳螂蛋等,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小刀螂Statilia maculata Thunberg、巨斧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adei等多种螳螂的干燥卵鞘,其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多有记载,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草药之一,桑螵蛸性味甘、咸,平,归肝、肾经,具有固精缩尿、补肾助阳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肾虚遗精、遗尿尿频、小便白浊、带下过多等症,是一味兼具固涩与补益作用的良药。
来源与采收
桑螵蛸的来源为螳螂科昆虫的卵鞘,不同种类的螳螂因形态、习性的差异,其卵鞘的性状也有所区别,大刀螂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及长江流域,卵鞘称“团螵蛸”,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小刀螂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卵鞘称“长螵蛸”,呈长条形或长圆形;巨斧螳螂分布于北方及东北部地区,卵鞘称“黑螵蛸”,呈平行四边形或类方形,表面黑褐色。
采收时间多在秋季至翌年春季,此时螳螂卵鞘已发育成熟,幼虫尚未孵化,采收时需选择干燥、完整、无污染的卵鞘,采后置沸水中蒸30-40分钟(杀死其中的卵,防止幼虫孵化),取出晒干或阴干,蒸制后的桑螵蛸质地坚硬,断面呈海绵状,便于储存和保存药效。
性状鉴别
桑螵蛸的性状鉴别是确保药材质量的重要环节,不同来源的桑螵蛸在外观、质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通过以下特征进行区分:
类型 | 来源 | 形状 | 表面特征 | 质地与断面 | 气与味 |
---|---|---|---|---|---|
团螵蛸 | 大刀螂 | 类圆形或椭圆形,略似鼓状 | 浅黄褐色或黄棕色,表面隆起,有斜向纹理,底部有凹陷的短柄 | 质硬而韧,断面海绵状,有光泽 | 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
长螵蛸 | 小刀螂 | 长条形或长圆形,略似扁纺锤形 | 深黄褐色或棕褐色,表面有斜向纹理,两侧有狭翅状突起 | 质较松,断面颗粒状,有光泽 | 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
黑螵蛸 | 巨斧螳螂 | 平行四边形或类方形,略扁平 | 黑褐色或深棕色,表面有光泽,具细密网状纹理,两侧常具薄翅 | 质坚硬,断面平坦,角质样 | 气微腥,味微咸 |
优质桑螵蛸应完整、干燥、无虫蛀、无霉变,卵鞘内无幼虫孵化,断面色黄白、有光泽,若卵鞘破裂、色暗淡或有霉味,则质量较次。
性味归经与功效
桑螵蛸性甘、咸,平,归肝、肾经,其味甘能补,咸能涩,性平偏温,入肝经可疏达气机,入肾经能温补下元,兼具固涩与补益双重功效。
- 固精缩尿:咸味入肾,能固涩肾气,适用于肾虚不固所致的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小便白浊等症,如《本草汇言》记载:“桑螵蛸,肝肾命门药也,功专固涩,故能治小便频数、肾气虚热所致之遗精白浊。”临床常与芡实、沙苑子、菟丝子等配伍,增强固涩肾精之效;若治遗尿尿频,多配伍益智仁、乌药、山药等温肾缩尿药。
- 补肾助阳:甘温能补,可温补肾阳,适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男子阳痿、女子宫冷不孕等症,如《本草备要》言其“补肾气,助阳道”,常与鹿茸、肉苁蓉、巴戟天等温肾壮阳药同用,以增强补肾助阳之功。
临床应用
桑螵蛸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辨证结果配伍使用,以下为常见配伍方案及适应证:
- 肾虚遗精、滑精:症见遗精频作、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神疲乏力,多因肾虚精关不固所致,方如《外台秘要》桑螵蛸散,以桑螵蛸配伍远志、石菖蒲、龙骨、龟甲等,交通心肾、固精止遗;若偏肾阳虚,可加用巴戟天、淫羊藿温肾助阳。
- 遗尿、尿频:症见睡中不自主排尿、尿频清长、夜尿多,常见于儿童肾气未充或老人肾阳亏虚,方如《本草纲目》载桑螵蛸散,常配伍益智仁、乌药、山药等,温肾缩尿、固涩膀胱;若兼脾虚,可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 小便白浊、带下过多:症见小便混浊如米泔、白带量多、质稀无臭,多因肾虚不固、湿浊下注,治宜固肾涩带,可配伍芡实、金樱子、白果等,增强收涩止带之效;若带下色黄有味,为湿热下注,需配伍黄柏、车前子清热利湿,不宜单用固涩。
- 肾阳虚衰所致诸症:如男子阳痿、女子宫冷不孕,症见畏寒肢冷、性欲淡漠、月经不调,可配伍鹿角胶、肉桂、附子等温肾壮阳药,以奏“阳生阴长”之功。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剂,使用时需蒸制或炒制,以杀卵、减其腥味、增强固涩之效,如盐桑螵蛸,取净桑螵蛸用盐水拌匀,文火炒干,可引药入肾,增强补肾作用;醋桑螵蛸则取净桑螵蛸用醋拌匀,炒至微黄,增强收敛固涩之效。
- 使用注意:桑螵蛸性温助阳,味涩固涩,故以下人群慎用或禁用:
- 阴虚火旺者:症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因温热之品易助火伤阴,需配伍知母、黄柏等滋阴降火药。
- 膀胱湿热者: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尿赤、小腹灼痛,湿热内蕴当清利为先,误用固涩药易致“闭门留寇”,加重病情。
- 孕妇禁用:桑螵蛸固涩之力较强,孕妇使用可能影响胎气,故需禁用。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桑螵蛸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磷脂、多种微量元素(如钙、磷、铁、锌等)及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 调节生殖系统功能:桑螵蛸提取物可促进雄性动物睾丸发育,增加精子数量和活力,提高雄激素水平;对雌性动物可调节子宫平滑肌张力,改善卵巢功能,可能与补肾助阳的传统功效相关。
- 抗利尿作用:其水提物可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减少排尿次数,对遗尿、尿频模型动物有显著治疗作用,与固精缩尿功效一致。
- 抗氧化与延缓衰老:桑螵蛸中的磷脂和微量元素可清除自由基,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衰老模型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补肾填精”延缓衰老的作用相关。
- 抗菌与抗炎作用:体外实验显示,桑螵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其醇提物可减轻炎症反应,对尿路感染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相关问答FAQs
Q1:桑螵蛸和海螵蛸有什么区别?
A:桑螵蛸与海螵蛸虽名中均有“螵蛸”,但来源、功效差异显著,桑螵蛸为螳螂科昆虫的卵鞘,性味甘咸平,归肝肾经,功善固精缩尿、补肾助阳,主治肾虚遗精、遗尿、尿频等;海螵蛸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内壳,性味咸涩温,归肝脾肾经,功擅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主治胃痛吐酸、溃疡出血、湿疮湿疹等,两者来源不同,功效主治各异,不可混用。
Q2:桑螵蛸适合哪些人群使用?使用时有哪些禁忌?
A:桑螵蛸主要适用于肾虚不固所致的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小便白浊,以及肾阳不足导致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阳痿宫冷等人群,但需注意,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膀胱湿热(尿频尿急尿痛)、孕妇及实热证患者禁用;儿童、老人及体虚者需在医师指导下减量使用,避免过用温燥伤阴,长期服用建议定期辨证调整配伍,以免药不对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