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治疗腹泻的方剂有哪些?配伍与疗效如何?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草药治疗腹泻历史悠久,中医理论认为腹泻多因脾失健运、肠道分清泌浊失职所致,涉及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等病因,临床治疗需辨证论治,根据寒热虚实、轻重缓急选用不同方剂,以下从常见证型、经典方剂、用药规律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阐述。

中草药腹泻治疗方剂

中医辨证与方剂应用

腹泻的辨证核心在于辨别寒热、虚实、表里,临床常见寒湿泻、湿热泻、食积泻、脾虚泻、肝郁泻、肾阳虚泻六种证型,各证型症状及对应方剂如下:

寒湿泻

症状: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伴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外感寒湿,困遏脾阳,运化失常。
代表方剂: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藿香、紫苏叶、白芷、大腹皮、茯苓(去皮)各一两(30g),白术、半夏曲、陈皮、厚朴(姜制)、苦桔梗各二两(60g),炙甘草二两半(75g)。
  •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 用法:上药为散,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生姜三片,大枣一枚,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一日二次。
  • 加减:若湿邪偏重,加苍术、佩兰燥湿醒脾;兼外感风寒,加荆芥、防风解表散寒。

湿热泻

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内蕴,下注大肠,传导失司。
代表方剂: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 组成:葛根半斤(24g),甘草(炙)二两(6g),黄芩三两(9g),黄连三两(9g)。
  • 功效:清热利湿,升止泄泻。
  • 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二服。
  • 加减:若热偏重,加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湿偏重,加车前子、薏苡仁利湿止泻。

食积泻

症状: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
病机:饮食不节,食滞胃肠,传化失常。
代表方剂:保和丸(《丹溪心法》)

中草药腹泻治疗方剂

  • 组成:山楂六两(180g),神曲二两(60g),半夏、茯苓各三两(90g),陈皮、连翘、莱菔子各一两(30g)。
  • 功效:消食化积,和胃止泻。
  • 用法:上药为末,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九(9g),食远白汤下。
  • 加减:若食积化热,加黄连、黄芩清热;兼脾虚,加白术、党参健脾。

脾虚泻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清气下陷。
代表方剂: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莲子肉一斤(500g),薏苡仁一斤(500g),缩砂仁一斤(500g),桔梗(炒)一斤(500g),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750g),白茯苓二斤(1000g),人参(去芦)、甘草(炒)、白术、山药各二斤(1000g)。
  • 功效: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 用法:上药为细末,每服二钱(6g),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
  • 加减:若脾阳虚,加干姜、附子温中健脾;中气下陷,加黄芪、升麻升阳举陷。

肝郁泻

症状: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常因情绪不畅诱发,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病机: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
代表方剂:痛泻要方(《景岳全书》)

  • 组成:炒白术三两(90g),炒白芍二两(60g),陈皮(炒)两半(45g),防风一两(30g)。
  • 功效: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 用法:上药为粗末,分八服,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6-9g,日二次。
  • 加减:若肝郁化火,加栀子、丹皮清热疏肝;兼脾虚,加党参、茯苓健脾。

肾阳虚泻

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病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失温煦。
代表方剂:四神丸(《内科摘要》)

  • 组成:肉豆蔻(生用)二两(60g),补骨脂(酒炒)四两(120g),五味子二两(60g),吴茱萸(汤泡)一两(30g)。
  • 功效:温肾暖脾,固涩止泻。
  • 用法:上药为末,生姜四两、红枣五十枚,煮取枣肉,和药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9g),盐汤送下。
  • 加减:若肾精亏虚,加熟地、山茱萸滋肾填精;久泻不止,加诃子、赤石脂涩肠止泻。

中草药治疗腹泻的用药规律

从上述方剂可见,中草药治疗腹泻的核心思路为“辨证施治、标本兼治”:

中草药腹泻治疗方剂

  1. 祛邪为主:针对寒湿、湿热、食积等实邪,分别采用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消食导滞(保和丸)等法,以祛除致病因素。
  2. 扶正为辅:针对脾虚、肾阳虚等正虚,采用健脾(参苓白术散)、温肾(四神丸)等法,恢复脏腑功能。
  3. 调和气机:肝郁泻以疏肝理气(痛泻要方)为主,兼顾健脾,体现“肝脾同治”原则。
  4. 配伍特点:方剂中常以“健脾药+祛邪药”组合(如参苓白术散中茯苓、薏苡仁渗湿,人参、白术健脾),或“温肾药+固涩药”组合(如四神丸中补骨脂温肾,肉豆蔻固涩),共奏标本兼治之效。

中草药治疗腹泻的注意事项

  1. 辨证准确:腹泻需分寒热虚实,如寒湿泻忌用寒凉药(黄连、黄芩),湿热泻忌用温燥药(干姜、附子),否则加重病情。
  2. 中病即止:实证(如湿热泻、食积泻)见效后需减量或停药,避免久服损伤正气;虚证(如脾虚泻、肾阳虚泻)需长期调理,但需定期复诊调整方剂。
  3. 饮食配合:治疗期间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粥、面条),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品,以免助湿伤脾。
  4. 中西医结合:急性腹泻伴脱水、电解质紊乱,或慢性腹泻怀疑器质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癌)时,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常见方剂简表

方剂名称 主要组成 功效 主治证型及主要症状
藿香正气散 藿香、紫苏叶、白芷、茯苓、白术等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寒湿泻:泄泻清稀、腹痛肠鸣、恶寒发热
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清热利湿、升止泄泻 湿热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臭、肛门灼热
保和丸 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等 消食化积、和胃止泻 食积泻:腹痛肠鸣、嗳腐吞酸、泻后痛减
参苓白术散 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等 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脾虚泻:时溏时泻、神疲乏力、食后腹胀
痛泻要方 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肝郁泻:腹痛即泻、胸胁胀闷、情绪相关
四神丸 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 温肾暖脾、固涩止泻 肾阳虚泻:晨泻脐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相关问答FAQs

Q1:中草药治疗腹泻需要多长时间见效?
A1:见效时间与腹泻类型、病程长短及个体差异相关,一般而言,实证(如湿热泻、食积泻)服用药物1-2天即可改善症状;虚证(如脾虚泻、肾阳虚泻)因需调理脏腑功能,通常需1-2周才能稳定效果,若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疾病可能。

Q2:腹泻能用大蒜、生姜止泻吗?
A2:大蒜、生姜性味辛温,有温中散寒、止泻作用,但仅适用于寒湿泻或脾胃虚寒型腹泻,寒湿泻表现为泄泻清稀、腹痛喜暖时,可饮用生姜红糖水或生食大蒜(1-2瓣)辅助缓解,但湿热泻(粪色黄臭、肛门灼热)或阴虚腹泻(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者使用,会加重“热”或“燥”的症状,反而使腹泻恶化,因此需根据辨证结果合理使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常见中草药价值高,其独特价值体现在何处?
« 上一篇 09-21
中草药血藤图片有哪些识别特征?
下一篇 » 09-2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