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是兰科天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独特的外观形态与多数药用植物差异显著,尤其体现在地下块茎和地上花葶两部分,作为传统名贵中药材,天麻的形态特征既反映了其生长习性,也直接影响药材品质的鉴别。
从植物整体来看,天麻最特别的是缺乏典型的绿色叶片,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其生长发育完全依赖于与蜜环菌的共生关系,天麻的地上部分仅有单一的花葶,无分枝,颜色呈黄褐色或淡黄棕色,高30-100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有细纵纹,质地脆嫩中空,花葶顶端着生总状花序,由10-50朵花组成;花苞片呈披针形,长约1厘米,膜质;花萼与花瓣合生成筒状,长约1厘米,顶端5裂,其中裂片三角状卵形;唇瓣白色带淡紫色斑点,长圆形,先端3裂,基部有一对肉质胼胝体,整体形态似“小喇叭”,花期5-7月,是识别天麻的重要特征之一。
天麻的药用部位为其地下块茎,这也是药材市场的主要商品形态,根据生长阶段和用途,块茎可分为箭麻、白麻和米麻三类,具体特征如下:
类型 | 形状特征 | 大小规格 | 表面颜色与纹理 | 主要用途 |
---|---|---|---|---|
箭麻 | 长椭圆形,略扁,顶端有红褐色芽嘴(俗称“鹦哥嘴”),末端有圆脐形疤痕(“凹肚脐”) | 长5-15厘米,直径2-5厘米 | 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纵皱纹和由点状芽痕组成的横环纹4-12个 | 繁殖种用,也可加工入药 |
白麻 | 类椭圆形或长卵形,无明显的芽嘴或芽嘴较短 | 长2-8厘米,直径1-3厘米 | 浅黄白色,环纹较箭麻密集,纵皱纹明显 | 主要繁殖材料,也可药用 |
米麻 | 小颗粒状,形似小米粒或黄豆粒 | 长0.5-2厘米,直径0.3-1厘米 | 黄白色,环纹极密集,表面光滑 | 繁殖用,常作为扩大生产的种源 |
新鲜天麻块茎肉质肥厚,半透明状,断面洁白或淡黄色,有光泽;干燥后的药材则质地坚硬,表面皱缩,纵皱纹加深,横环纹更清晰,断面角质样,略显油润,野生天麻因生长环境复杂,块茎多呈不规则长条形,表面环纹较深且不均匀;而人工种植天麻在控温控湿条件下生长,块茎形状更规整,环纹排列整齐,颜色偏浅。
天麻多生长在海拔800-2700米的林下、沟谷边缘或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中,喜阴湿环境,与蜜环菌形成典型的共生关系——蜜环菌侵入天麻块茎表皮,为其提供营养,而天麻则通过特殊酶系分解菌丝吸收养分,这一共生特性也决定了其块茎形态的“依赖性”,即块茎大小与蜜环菌生长状况直接相关。
相关问答FAQs
Q1:天麻药材上的“鹦哥嘴”和“凹肚脐”是什么?如何通过它们鉴别真伪?
A:“鹦哥嘴”是天麻块茎顶端由红褐色鳞片包裹的芽苞,形似鹦鹉的嘴,是箭麻(成熟块茎)的典型特征;“凹肚脐”则是块茎基部留下的圆脐形疤痕,是与母体或根茎脱离的痕迹,真品天麻“鹦哥嘴”明显,“凹肚脐”圆钝而深;伪品(如马铃薯、大丽菊块茎)多无此特征,或仅有类似痕迹但形状不规则,且伪品断面无角质样光泽,味甜或苦涩而非天麻的微甘。
Q2:野生天麻和家种天麻在外观上如何区分?
A:野生天麻因生长周期长、环境多变,块茎多呈长条形或分支状,表面环纹深且不连续,颜色偏深黄或褐色,质地较硬;家种天麻生长周期短、环境稳定,块茎多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形状规则,环纹浅而密集,颜色偏黄白,质地相对疏松,野生天麻断面常有“心纹”(木质部纹理),家种天麻则更平整,油润感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