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覆花为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或欧亚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 L.的干燥头状花序,夏、秋二季花开放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或晒干,其性辛、苦,微温;归肺、脾、胃、大肠经,是临床常用的化痰止咳、降逆止呕类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其“诸花皆升,旋覆独降”的特性,在调和气机、治疗痰饮咳喘、胃气上逆等病症中应用广泛。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旋覆花性辛散苦泄,微温不燥,主入肺、胃经,兼具降气、化痰、行水之功,其核心功效可概括为“降气化痰,降逆止呕”,具体主治病症如下:
- 咳嗽痰多,痰饮蓄结:旋覆花善降肺气,消痰涎,适用于痰壅气逆所致的咳嗽痰多、痰白清稀或稠黏难咯,常配伍半夏、前胡、桔梗等,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旋覆花汤;若治痰饮蓄结、胸膈痞满,可与葶苈子、大枣同用,以泻肺行水、下气化痰。
- 噫气,呕吐:本品能降胃气之逆,为治疗胃气上逆所致噫气、呕吐之要药,尤宜于胃寒痰饮或肝胃不和所致者,常配伍代赭石、生姜、半夏,如《伤寒论》之旋覆代赭汤,以增强降逆止呕、益气和胃之效。
- 胸胁满痛:旋覆花入大肠经,能疏肝行气、通络止痛,适用于肝气郁结、痰气交阻所致的胸胁满痛,常配伍香附、郁金、枳壳等,以行气解郁、化痰通络。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旋覆花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含黄酮类、倍半萜内酯类、挥发油、有机酸、多糖等,其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成分类别 | 代表成分 | 主要药理作用 |
---|---|---|
黄酮类 | 槲皮素、山奈酚、异槲皮素 | 抗炎、抗氧化、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缓解咳嗽、气喘;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痰液分泌 |
倍半萜内酯类 | 旋覆花内酯、旋覆花内酯A | 抗肿瘤(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抗过敏、抑制组胺释放,减轻呼吸道炎症反应 |
挥发油 | 榄香烯、桉叶油素 | 促进胃肠蠕动,调节胃排空功能,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痉挛,缓解恶心、呕吐 |
多糖类 | 旋覆花多糖 |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辅助抗炎、抗氧化 |
旋覆花还具有抗溃疡、降血脂、保护胃黏膜等作用,其镇咳祛痰机制可能与抑制咳嗽中枢、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有关;降逆止呕作用则通过调节胃肠激素、抑制迷走神经兴奋等途径实现。
临床应用与配伍
旋覆花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需根据病症特点配伍使用:
- 治痰饮咳嗽:外感风寒、痰浊壅肺者,配伍麻黄、杏仁、甘草(如三拗汤加旋覆花);肺热壅盛者,配伍黄芩、瓜蒌、鱼腥草,以清肺化痰。
- 治胃气上逆:胃寒痰饮者,配伍生姜、吴茱萸、丁香,以温胃散寒、降逆止呕;肝胃不和者,配伍柴胡、白芍、枳实,以疏肝和胃、降逆止呕。
- 治胸胁胀痛:气滞血瘀者,配伍川芎、赤芍、当归,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痰热互结者,配伍黄连、瓜蒌、半夏,以清热化痰、散结止痛。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因旋覆花表面有绒毛,直接煎煮易脱落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故需用纱布包煎(布包煎)。
- 使用注意:
- 阴劳嗽、津伤燥咳者慎用,因本品性温,易耗伤阴液;
- 气虚乏力、大便溏薄者不宜单独大量使用,需配伍益气健脾之品(如党参、白术);
- 孕妇慎用,其降逆作用可能对子宫产生一定影响。
资源保护与炮制
旋覆花多为野生资源,主产于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地,近年来因市场需求增加,部分地区已开展人工栽培,采收期以花开放盛期为佳,过早则花未充分发育,过晚则易脱落,影响产量和质量。
炮制方法以生用为主,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干燥即可;若需增强润肺止咳之功,可取净旋覆花,用炼蜜拌匀,炒至不粘手,取出放凉(蜜炙旋覆花),适用于肺虚咳嗽、痰中带血者。
相关问答FAQs
Q1:旋覆花为什么需要布包煎?
A:旋覆花的头状花序表面密被白色绒毛,这些绒毛在煎煮过程中易脱落,若直接入药,绒毛会混入药液中,服用时刺激咽喉黏膜,引起咳嗽、咽喉不适等不良反应,布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同时不影响有效成分的溶出,是旋覆花煎煮的规范方法。
Q2:旋覆花与代赭石均能降逆止呕,二者有何区别?
A:旋覆花与代赭石均能降逆止呕,但作用特点不同:旋覆花性温,味辛、苦,主入肺、胃经,以“降气化痰”为主,适用于痰饮、胃寒或肝胃不和所致的噫气、呕吐,兼能化痰止咳;代赭石性寒,味苦,主入肝、心经,以“镇逆平肝”为主,适用于肝阳上亢、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兼能平肝潜阳、凉血止血,临床常二者配伍(如旋覆代赭汤),共奏降逆止呕之效,但旋覆花偏走气分,代赭石偏走血分,需根据病情寒热虚实灵活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