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麝香,唇形科石荠苧属植物,学名Mosla scabra,别名热痱草、臭草、山香苏等,是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民间草药,其全株带有特殊香气,类似麝香,故得名“土麝香”,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山坡、路旁、田埂及草丛中,喜温暖湿润环境,耐旱耐贫瘠,常野生于海拔200-1500米的低山丘陵地带。
形态特征(见表1)
表1:土麝香主要形态特征
| 部位 | 形态特征 |
|------------|--------------------------------------------------------------------------|
| 茎 | 直立,四棱形,高20-60cm,表面紫红色或绿色,被短柔毛,节部略膨大 |
| 叶 | 对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4cm,宽1-2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叶面深绿,叶背淡绿,密布透明腺点 |
| 花 | 轮伞花序腋生,具2-6朵花;花萼钟形,长约2mm,被柔毛,萼齿5;花冠唇形,白色或淡紫色,长约3mm,上唇短,下唇3裂 |
| 果实 | 小坚果近球形,直径约1mm,褐色,表面具网纹 |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土麝香性辛、温,归肺、脾经,其味辛能发散,性温可祛寒,具有发汗解表、祛暑化湿、止痒止痛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夏季中暑、胸闷吐泻;皮肤湿疹、痱子瘙痒;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等,外用可煎水洗浴或捣烂敷患处,内服多煎汤或研末冲服。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常用量3-9g,鲜品可用15-30g;研末吞服,每次1-3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使用时需注意,阴虚血燥者慎服,孕妇禁用,因其辛温走窜,可能引起胎动不安;皮肤破损处外敷时需避免大面积使用,以防刺激皮肤。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土麝香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柠檬烯、对伞花烃、石竹烯)、黄酮类、酚类等成分,具有抗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抗炎、解热、镇痛、止痒等作用,其挥发油成分能刺激汗腺分泌,发汗解表;黄酮类成分可抑制炎症介质释放,缓解疼痛与瘙痒。
相关问答FAQs
Q1:土麝香与麝香有何区别?
A:土麝香为植物来源的草药,唇形科石荠苧属,功效侧重发汗解表、祛湿止痒;而麝香为鹿科动物麝的干燥分泌物,属名贵动物药材,功效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两者来源、价格、功效主治差异显著,不可相互替代。
Q2:土麝香可以长期使用吗?
A:土麝香辛温走窜,长期使用可能耗气伤阴,尤其阴虚体质者(如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易出现不适,建议在医师指导下短期使用,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1周,症状缓解后即停药,若需长期调理,应配伍滋阴药同用,如麦冬、石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