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药材的广阔天地中,形态与颜色常是辨识其身份的重要线索,而“像鸡爪药材红色”这一描述,指向了一种兼具独特形态特征与鲜明色泽的药用植物——鸡血藤,作为豆科植物密花豆的干燥藤茎,鸡血藤因断面分泌物的特殊色泽与藤茎分枝的形态,被形象地称为“鸡爪状红药材”,其在活血补血、调经止痛等方面的功效,使其在临床应用与养生保健中占据重要地位。
鸡血藤的身份与产地
鸡血藤,又名血风藤、马鹿藤、过山龙,为豆科植物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的干燥藤茎,主产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的热带、亚热带山区,多生长于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林缘或灌丛中,其药用部位为藤茎,全年均可采收,但以秋季采收者质量较佳,采收后切段、晒干即可入药,作为传统活血化瘀类中药,鸡血藤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有“活血,舒筋,治腰膝酸痛,麻木瘫痪”的记载,现代药理研究则进一步证实了其在促进造血、抗炎、免疫调节等方面的活性。
形态特征:从“鸡爪”形态到“红色”密码
鸡血藤的“像鸡爪”与“红色”特征,直观体现在其藤茎的形态与断面色泽上,这也是辨识其真伪的关键。
藤茎形态:天然“鸡爪”的枝节与纹理
鸡血藤藤茎常呈圆柱形,稍弯曲,长可达数十厘米至数米,直径3-7厘米不等,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枝如鸡爪”:主藤粗壮,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有细纵纹及明显的皮孔,老藤常因木质化而质地坚硬,分枝处膨大形成“节”,形态类似鸡爪的关节,且分枝多呈“Y”字形或“十”字形交错,整体扭曲盘旋,恰似鸡爪抓握的姿态,藤茎表面常因生长环境不同附着少量灰白色斑点或薄苔,这是野外生长的痕迹,也是区别于人工栽培品的特点之一。
断面色泽:红色分泌物的“鸡血”意象
鸡血藤的“红色”核心在于其横断面特征:将藤茎横向切开,皮部呈红棕色至暗红棕色,木部淡黄棕色,二者界限分明;而最具辨识性的是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的分泌腺,可见数处红棕色至黑棕色的“同心性偏心环”,这是鸡血藤分泌的树脂类物质,干燥后凝结成块,状如鸡血滴落形成的血斑,故得名“鸡血藤”,若将断面浸泡于乙醇中,溶液会迅速变为红棕色,进一步验证其红色成分的活性。
为更直观展示鸡血藤的形态特征,以下表格对比其不同部位的特征:
部位 | 形态特征 | 颜色描述 |
---|---|---|
整体藤茎 | 圆柱形,稍弯曲,有分枝,分枝处膨大如节,扭曲盘旋 | 灰棕色至棕褐色,表面有细纵纹和皮孔 |
表皮 | 质地坚硬,老藤木质化明显,偶有灰白色苔藓或斑点 | 灰棕色,老藤颜色更深 |
皮部 | 位于断面最外层,与木部界限清晰 | 红棕色至暗红棕色,薄而韧 |
木部 | 占断面大部分,可见放射状纹理与导管孔 | 淡黄棕色,质地坚硬 |
分泌物 | 韧皮部与木部之间的环状或半环状树脂块,数量2-8个不等 | 红棕色至黑棕色,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遇乙醇溶解显红棕色 |
性味归经与功效:红色背后的药理价值
鸡血藤性温,味苦、甘,归肝、肾经,其“红色”不仅是形态标志,更与活血补血的功效密切相关——中医理论中“色赤入血”,红色药材多能养血活血,鸡血藤正是典型代表。
活血补血,调经止痛
鸡血藤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补血养血,适用于血瘀与血虚兼杂的症候,对于女性而言,其是调经止痛的良药:可改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问题,常配伍当归、川芎、益母草等增强养血活血之效;对于产后血瘀腹痛、恶露不尽,也可单用鸡血藤煎服,或配伍桃仁、红花以化瘀生新,现代研究显示,鸡血藤中的黄酮类成分(如刺芒柄花素、芒柄花苷)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升高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这与传统“补血”功效不谋而合。
舒筋活络,除痹止痛
鸡血藤味甘能补,性温通络,擅长舒展筋脉,缓解肢体麻木、风湿痹痛,对于风寒湿痹导致的关节屈伸不利、腰膝酸痛,常配伍威灵仙、独活、桑寄生等祛风除湿药;对于中风后遗症、肢体瘫痪等经络瘀阻之症,则可配伍地龙、全蝎、黄芪等益气活血通络,临床研究表明,鸡血藤提取物能改善微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其镇痛效果与抑制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释放有关。
养血安神,调理虚损
对于血虚心神失养引起的失眠、健忘、心悸,鸡血藤可通过补血达到安神之效,常配伍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等;对于肝肾不足导致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鸡血藤能补益肝肾、强筋骨,常与杜仲、续断、牛膝等同用。
临床应用与现代研究:从传统到现代的验证
临床应用场景
- 妇科疾病:治疗月经不调(如青春期功血、更年期月经紊乱)、痛经(原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的痛经),常用鸡血藤30g,配伍当归15g、白芍20g、甘草6g,水煎服。
- 风湿免疫病: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等属寒湿痹阻者,鸡血藤20g,配制川乌9g(先煎)、桂枝12g、威灵仙15g,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 血液系统疾病: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属血虚证者,鸡血藤30g,配黄芪30g、阿胶15g(烊化)、熟地20g,以益气养血。
- 神经系统疾病:周围神经炎、中风后肢体麻木,鸡血藤25g,配鸡内金15g、地龙12g、红花10g,以活血通络。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化学成分分析发现,鸡血藤主要含黄酮类、三萜类、甾体类、挥发油及多种微量元素(如铁、锌、铜),黄酮类成分是其活血补血、抗氧化的主要活性物质,能清除自由基,保护造血干细胞;三萜类成分具有抗炎、镇痛作用;而铁元素则直接参与血红蛋白合成,辅助改善贫血,鸡血藤提取物还能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对免疫低下有一定改善作用。
使用注意事项:红色药材的禁忌与配伍
鸡血药虽好,但使用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 禁忌人群:孕妇慎用(活血作用可能引起流产);月经过多者、有出血倾向者(如胃溃疡、血小板减少)禁用;阴虚火旺者(如五心烦热、口干舌燥)不宜单独使用,需配伍滋阴药如生地、麦冬。
-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配伍补血药时,可适当加入理气药如陈皮,以防滋腻碍胃。
- 用量用法:内煎服,常用量10-30g;大剂量可达60g,但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外用可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 真伪鉴别:市场上常以豆科植物常春油麻藤、山鸡血藤等冒充鸡血藤,其断面无“鸡血状”分泌物,或颜色较浅,需注意辨别;正品鸡血藤断面分泌物遇乙醇溶解后溶液呈红棕色,伪品则无此反应。
相关问答FAQs
Q1:鸡血藤断面为什么会有“鸡血状”红色分泌物?这种红色成分是什么?
A:鸡血藤的“鸡血状”红色分泌物主要来自其韧皮部的树脂类物质,核心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如刺芒柄花素、芒柄花苷)及鞣质,这些成分在藤茎生长过程中由分泌细胞产生,具有保护植物免受病原体侵害的作用,干燥后,这些物质凝结成红棕色至黑棕色的块状或颗粒状,遇乙醇等有机溶剂可溶解,使溶液变为红棕色,这也是鉴别鸡血藤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Q2:鸡血藤与鸡骨草都是“鸡”字头药材,二者有什么区别?
A:鸡血藤与鸡骨草虽名称中带“鸡”,但来源、功效差异显著:
- 来源:鸡血藤为豆科密花豆的藤茎;鸡骨草为豆科植物广州相思子的全草,其根部带有豆薯(有毒,需去除)。
- 形态:鸡血藤藤茎粗壮,断面有“鸡血状”分泌物;鸡骨草全草长50-100cm,根茎细小,茎纤细,叶为偶数羽状复叶,荚果狭长。
- 功效:鸡血藤以活血补血、舒筋活络为主,适用于血虚、血瘀及痹证;鸡骨草则以清热利湿、解毒退黄为主,常用于湿热黄疸、乳痈、跌打损伤,且其根部有毒,使用时必须去豆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