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汤中药材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中药汤剂作为中医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其核心在于中药材的合理配伍与精准运用。“九汤中药材”并非固定指代某九味药材,而是泛指在经典汤剂中应用频率高、功效卓著的九种核心中药材,它们或补气、或养血、或理气、或祛湿,通过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共同发挥调和阴阳、调理脏腑的作用,这些药材既是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也是日常养生与疾病防治的“常客”,深入理解其特性与应用,对掌握中药汤剂的精髓至关重要。

九汤中药材

九汤中药材的核心特性与应用

人参:大补元气的“百草之王”

人参味甘、微苦,性温,归脾、肺、心、肾经,被誉为“补气第一要药”,其核心功效在于大补元气,适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的重症(如休克、大失血后),也常用于脾肺气虚引起的乏力、食少、短气、自汗等症,现代研究发现,人参含人参皂苷,能增强免疫力、抗疲劳、调节中枢神经,经典配伍如“独参汤”(单用人参)用于急救,“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用于脾胃气虚,“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用于气阴两虚所致的心悸、口渴,需注意,实证、热证忌用,高血压、体质偏热者慎服,以免“上火”。

黄芪:补气固表的“御药”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以“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著称,与人参相比,黄芪更偏于补气升阳(提升阳气)、固表止汗(增强肌表抵抗力),常用于气虚乏力、中气下陷(如内脏下垂、脱肛)、自汗、以及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其含黄芪甲苷、黄芪多糖,具有利尿、降血压、调节血糖、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经典方剂如“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用于表虚自汗、易感冒,“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陈皮等)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实证、阴虚阳亢者忌用。

当归:补血调经的“妇科圣药”

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是补血活血的要药,尤擅调理妇科疾病,其功效包括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适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等症,当归含阿魏酸、挥发油,能促进造血功能、抑制子宫平滑肌痉挛(调经)、抗血栓形成,经典配伍如“四物汤”(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用于血虚血瘀的月经不调,“当归补血汤”(当归、黄芪)用于血虚发热、气虚乏力,湿盛中满、大便溏泄者慎用。

枸杞:滋补肝肾的“明眼子”

枸杞味甘,性平,归肝、肾经,是药食同源的佳品,以“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为核心功效,常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模糊、消渴(糖尿病)等症,现代研究表明,枸杞含枸杞多糖、胡萝卜素,能抗氧化、增强免疫力、保护肝脏、延缓衰老,日常可单用泡水(10-15g),或与菊花、决明子配伍(如“杞菊地黄丸”加减)用于眼疾,与熟地、山茱萸配伍(如“六味地黄丸”)用于肾阴不足,外感实热、脾虚湿盛者不宜多服。

茯苓:健脾渗湿的“四时神药”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兼具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效,性质平和,四季皆可使用,其功效在于通过健脾促进水湿运化,适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以及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茯苓含茯苓多糖、三萜类化合物,能利尿、调节免疫、保肝、镇静,经典方剂如“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用于水湿内停,“参苓白术散”(茯苓、人参、白术、山药等)用于脾虚湿盛泄泻,肾虚遗精、气虚下陷者慎用。

九汤中药材

甘草:调和诸药的“国老”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是应用最广的“调和药”,既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又能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其核心作用在于缓解药物的烈性与毒性(如附子、半夏),并增强方剂的协同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等症,甘草含甘草酸、甘草次酸,具有抗炎、抗溃疡、镇咳、保肝作用,经典配伍如“芍药甘草汤”(甘草、白芍)用于脘腹四肢挛急,“炙甘草汤”(甘草、人参、桂枝等)用于心气不足、脉结代,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引起水肿、高血压,故湿盛胀满、水肿者忌用,也不宜与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十八反”)。

陈皮:理气健脾的“广药之冠”

陈皮味辛、苦,性温,归脾、肺经,以“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长,是理气药的代表性药材,其性温燥,能行脾胃之气,消除胀满,又能燥湿化痰,适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寒痰、湿痰),陈皮含挥发油(柠檬烯)、橙皮苷,能促进胃肠蠕动、祛痰、平喘、保护胃黏膜,经典方剂如“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用于湿痰咳嗽,“香砂六君子汤”(陈皮、砂仁、人参、白术等)用于脾胃气滞、食少腹胀,阴虚燥咳、吐血者慎用。

山药:补脾养胃的“平补三焦”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性质平和,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是“药食同源”的平补佳品,适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等症,现代研究认为,山药含淀粉酶、黏液蛋白,能助消化、调节血糖、增强免疫力,经典配伍如“参苓白术散”(山药、人参、茯苓等)用于脾虚湿盛,“六味地黄丸”(山药、熟地、山茱萸等)用于肾阴不足,湿盛中满、有积滞者不宜多服。

白术:健脾燥湿的“安胎要药”

白术味甘、苦,性温,归脾、胃经,以“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为核心功效,其补气之力较缓,但燥湿健脾作用显著,适用于脾虚湿盛引起的食少、腹胀、泄泻、水肿,以及气虚自汗、胎动不安(脾虚胎动不安尤宜),白术含苍术酮、白术内酯,具有利尿、降血糖、保肝、抗炎作用,经典方剂如“四君子汤”(白术、人参、茯苓、甘草)用于脾胃气虚,“苓桂术甘汤”(白术、茯苓、桂枝、甘草)用于痰饮眩悸,阴虚内热、津液损耗者慎用。

九汤中药材配伍与应用归纳

九种中药材,通过不同配伍可形成经典汤剂,覆盖气、血、阴、阳及脏腑虚损等多种证型,为便于理解,将其核心信息归纳如下:

九汤中药材

名称 性味归经 主要功效 适用人群 经典配伍举例
人参 甘微苦温,脾肺心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 气虚欲脱、脾肺气虚 四君子汤、生脉饮
黄芪 甘温,脾肺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中气下陷、自汗、水肿 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
当归 甘辛温,肝心脾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肠燥便秘 四物汤、当归补血汤
枸杞 甘平,肝肾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肝肾阴虚、腰膝酸软、视物模糊 杞菊地黄丸、八珍汤
茯苓 甘淡平,心脾肾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水肿尿少、脾虚食少、心神不安 五苓散、参苓白术散
甘草 甘平,心肺脾胃 补脾益气,调和诸药 脾胃虚弱、脘腹挛急、调和药性 芍药甘草汤、炙甘草汤
陈皮 辛苦温,脾肺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脘腹胀满、咳嗽痰多 二陈汤、香砂六君子汤
山药 甘平,脾肺肾 补脾养胃,补肾涩精 脾虚泄泻、肾虚遗精、带下 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丸
白术 甘苦温,脾胃 健脾燥湿,止汗安胎 脾虚湿盛、自汗、胎动不安 四君子汤、苓桂术甘汤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九汤中药材是否可以长期服用?
解答:需根据体质和药材特性辨证而定,如人参、黄芪偏温补,长期服用可能引起口干、便秘、血压升高等“上火”症状,尤其适合气虚体质者在医生指导下短期服用;枸杞、山药性质平和,药食同源,适合长期适量服用(枸杞每天10-15g,山药30-50g);而甘草、陈皮等有调和或燥湿作用,长期服用需注意配伍平衡(如甘草长期大量可能水肿),建议在中医师辨证后,根据体质选择合适的药材和剂量,避免盲目“进补”。

问题2:日常煲汤如何搭配九汤中药材更科学?
解答:日常煲汤搭配需结合自身体质和需求,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原则。

  • 气虚体质(乏力、自汗、易感冒):可搭配黄芪15g、党参15g、山药30g,与鸡肉、排骨同煲,如“黄芪山药鸡汤”;
  • 血虚体质(面色萎黄、头晕、月经量少):可搭配当归10g、枸杞15g、桂圆10g,与瘦肉、乌鸡同煲,如“当归枸杞乌鸡汤”;
  • 脾虚湿盛(腹胀、便溏、舌苔厚腻):可搭配茯苓15g、白术10g、陈皮5g,与鲫鱼、猪肚同煲,如“茯苓鲫鱼汤”;
  • 阴虚体质(口干、潮热、盗汗):可搭配麦冬10g、玉竹10g、枸杞15g,与老鸭、排骨同煲,如“麦冬玉竹老鸭汤”。
    注意:药材需提前浸泡(30分钟-1小时),一般煲汤时间1-2小时,避免久煎破坏有效成分;感冒、发热期间不宜进补,以免“闭门留寇”;每种药材用量不宜过大(如黄芪、当归一般不超过15g),以免适得其反。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广西能种植什么药材
« 上一篇 09-23
山西是否存在药材市场?
下一篇 » 09-23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