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黑眼圈的药材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4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黑眼圈是常见的面部问题,中医认为其多与肝肾功能失调、气血不足、血瘀气滞、湿热内蕴等因素相关,通过合理运用中药材,可从内调理体质、外改善局部循环,从而淡化或消除黑眼圈,以下从中医辨证分型角度,详细介绍不同类型黑眼圈对应的药材、功效及用法,并附上实用参考表格。

去黑眼圈的药材

黑眼圈的中医辨证与药材调理思路

中医将黑眼圈分为不同证型,不同证型需对应不同药材调理,才能取得理想效果,常见证型及对应药材如下:

(一)补气养血类——适用于气血不足型黑眼圈

成因: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或失血过多,导致眼部肌肤失养,表现为黑眼圈颜色偏淡,伴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头晕心悸等。
核心药材

  1. 黄芪

    •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 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促进气血生成。
    • 用法:内服可配伍当归、党参煮水(如“当归补血汤”),每日3-10克;外用可研末与蜂蜜调敷眼周,改善局部气血循环。
    • 注意:阴虚阳亢、实热证者禁用。
  2. 当归

    • 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为“血家圣药”,可改善血虚血瘀导致的眼部暗沉。
    • 用法:内服煎汤,每日6-12克,或与黄芪、枸杞同煮“当归枸杞茶”;外用可提取当归液湿敷眼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 注意:湿盛中满、大便溏泄者慎用。
  3. 枸杞子

    •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肾经。
    • 功效: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富含枸杞多糖、胡萝卜素,可缓解肝肾阴虚引起的眼干、眼圈发黑。
    • 用法:嚼服(每日10-15克)、泡水或煮粥,常与菊花、决明子搭配“菊杞茶”。
    • 注意:外感实热、脾虚湿滞者不宜多服。

(二)活血化瘀类——适用于血瘀气滞型黑眼圈

成因:长期熬夜、压力大导致气机不畅,血液瘀滞,眼部肌肤晦暗,表现为黑眼圈颜色青紫或暗沉,伴眼周胀痛、面色晦暗、舌有瘀斑。
核心药材

  1. 丹参

    去黑眼圈的药材

    •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心、肝经。
    • 功效: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凉血消痈,可改善眼部微循环,消除血瘀导致的暗沉。
    • 用法:内服煎汤,每日10-15克,配伍红花、川芎增强活血效果;外用可研末与蛋清调敷眼周。
    • 注意:无瘀血者慎用,孕妇忌用。
  2. 川芎

    •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血中之气药”,能促进眼部气血运行,缓解血瘀气滞。
    • 用法:内服煎汤,每日3-10克,或与茶叶、泡姜泡“川芎茶”;外用可提取挥发油按摩眼周(需稀释后使用)。
    • 注意:阴虚火旺、月经过多者禁用。
  3. 益母草

    •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心、膀胱经。
    • 功效:活血调经,利水消肿,可改善血瘀导致的黑眼圈,同时缓解眼周水肿。
    • 用法:内服煎汤,每日10-30克,或煮“益母草鸡蛋汤”;外用可捣烂敷眼周,消除水肿型黑眼圈。
    • 注意:孕妇、阴虚血少者慎用。

(三)滋补肝肾类——适用于肝肾阴虚型黑眼圈

成因:久病体虚、劳累过度耗伤肝肾阴液,导致眼部失养,表现为黑眼圈颜色偏深,伴眼干、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
核心药材

  1. 熟地黄

    •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肝、肾经。
    • 功效: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为“滋阴补肾要药”,可改善肝肾阴虚导致的眼周暗沉。
    • 用法:内服煎汤,每日9-15克,常与山茱萸、山药配伍“六味地黄丸”;外用可研末与牛奶调敷眼周。
    • 注意: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2. 桑葚

    • 性味归经:甘、酸,寒,归心、肝、肾经。
    • 功效:滋阴补血,生津润燥,富含花青素和铁元素,可抗氧化、改善眼部色素沉着。
    • 用法:嚼服(每日15-30克)、泡水或煮粥,常与黑芝麻、枸杞搭配“桑葚芝麻糊”。
    • 注意:脾胃虚寒、便溏者不宜多服。
  3. 女贞子

    • 性味归经:甘、苦,凉,归肝、肾经。
    • 功效:滋补肝肾,明目乌发,可缓解肝肾阴虚引起的眼干、黑眼圈。
    • 用法:内服煎汤,每日10-15克,或与墨旱莲配伍“二至丸”;外用可研末与蜂蜜调敷。
    • 注意:脾胃虚寒、腹泻者慎用。

(四)清热解毒类——适用于湿热蕴结型黑眼圈

成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脾胃湿热上蒸,导致眼周色素沉着,表现为黑眼圈颜色偏深、发黄,伴眼周油腻、口苦、大便黏腻。
核心药材

去黑眼圈的药材

  1. 菊花

    • 性味归经: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 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可缓解肝火旺盛或湿热导致的眼圈发黑。
    • 用法:泡水(每日5-10克),常与枸杞、决明子搭配“菊杞决明茶”;外用可煎汁湿敷眼周,缓解眼部疲劳。
    • 注意: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慎用。
  2. 金银花

    •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可清除湿热,改善色素沉着。
    • 用法:泡水(每日10-15克),或煮“金银花绿豆汤”;外用可煎汁清洗眼周,缓解湿热引起的红肿。
    • 注意:脾胃虚寒、疮疡属阴证者忌用。
  3. 决明子

    • 性味归经: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
    • 功效: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富含蒽醌类成分,可清热泻火,改善肝热、肝火导致的眼圈发黑。
    • 用法:炒后泡水(每日10-15克),避免生用致腹泻;外用可研末与蛋清调敷。
    • 注意:脾胃虚寒、便溏者禁用,孕妇慎用。

去黑眼圈药材参考表

为方便查阅,以下将上述药材按证型、功效、用法及注意事项整理成表:

证型 药材名称 核心功效 用法建议 注意事项
气血不足型 黄芪 补气升阳,促进气血生成 内服:3-10克煎汤或煮茶;外用:研末调敷 阴虚阳亢、实热证者禁用
当归 补血活血,润肠通便 内服:6-12克煎汤或煮粥;外用:提取液湿敷 湿盛中满、便溏者慎用
枸杞子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嚼服、泡水或煮粥,每日10-15克 外感实热、脾虚湿滞者不宜多服
血瘀气滞型 丹参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内服:10-15克煎汤;外用:研末调敷 无瘀血者慎用,孕妇忌用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内服:3-10克煎茶或泡水;外用:挥发油按摩 阴虚火旺、月经过多者禁用
益母草 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内服:10-30克煎汤或煮鸡蛋汤;外用:捣烂敷 孕妇、阴虚血少者慎用
肝肾阴虚型 熟地黄 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内服:9-15克煎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桑葚 滋阴补血,生津润燥 嚼服、泡水或煮粥,每日15-30克 脾胃虚寒、便溏者不宜多服
女贞子 滋补肝肾,明目乌发 内服:10-15克煎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脾胃虚寒、腹泻者慎用
湿热蕴结型 菊花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泡水5-10克,或煎汁湿敷眼周 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慎用
金银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泡水10-15克,或煮绿豆汤 脾胃虚寒、阴证疮疡者忌用
决明子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炒后泡水10-15克,避免生用 脾胃虚寒、便溏者禁用,孕妇慎用

使用中药材去黑眼圈的注意事项

  1. 辨证论治:黑眼圈成因复杂,需根据自身症状(如颜色、伴随症状)判断证型,避免盲目用药,血瘀型用补气药可能加重瘀滞,湿热型用滋补药易助湿生热。
  2. 遵医嘱使用:中药材需根据体质、年龄、病情调整用量,尤其孕妇、哺乳期女性、慢性病患者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不良反应。
  3. 内服外用结合:内服调理整体体质,外用改善局部循环,可提高效果,内服当归补血汤,外用丹参粉调敷,气血双补、活血化瘀。
  4. 配合生活习惯调整:避免熬夜、减少用眼过度,饮食清淡(少食辛辣、油腻、甜食),适当热敷眼周(用温热的菊花水或毛巾),可辅助改善黑眼圈。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中药去黑眼圈一般多久能看到效果?
解答:中药调理黑眼圈的效果因人而异,与证型、病程、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关,轻度气血不足或血瘀型,坚持正确用药1-2个月可能看到改善(如颜色变浅、眼周水肿减轻);肝肾阴虚或色素沉着较严重者,需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同时需配合作息、饮食调整,若用药2周后无改善或加重,需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问题2:哪些人群不适合用中药调理黑眼圈?
解答:以下人群需谨慎使用中药调理黑眼圈,或避免使用:①孕妇:活血化瘀类(如丹参、红花、益母草)、清热解毒类(如金银花、决明子)可能刺激子宫,导致流产;②经期女性:活血类药材可能增加经量或延长经期;③脾胃虚寒者:清热解毒类(如菊花、金银花)、滋腻类(如熟地黄、枸杞)可能加重腹泻、腹胀;④皮肤过敏者:外用中药前需做皮肤过敏测试(如取少量药材敷于耳后,观察24小时无红肿再使用),避免接触性皮炎。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40种大宗中药材具体包含哪些?它们在中医中的功效与用途是什么?
« 上一篇 今天
什么药材炖汤补气血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