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皮下气肿中医治疗疗效如何?有哪些特色疗法与优势?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6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颈部皮下气肿是指颈部皮下组织间积气,表现为局部肿胀、按之凹陷如按雪絮,常伴有疼痛、吞咽不适等症状,现代医学认为其多与外伤、气管损伤、感染、气管切开术后等因素相关,而中医学将其归为“气肿”“外伤瘀肿”等范畴,认为其发病与气机逆乱、瘀血阻滞、外感邪气等因素密切相关,治疗以理气活血、化瘀消肿、解毒散结为基本原则,临床需结合辨证论治,内外合治,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颈部皮下气肿中医治疗

颈部皮下气肿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颈部皮下气肿的病位在肌肤与经络,与肺、肝、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外伤致瘀,气机逆乱:颈部跌打损伤、金刃创伤或手术创伤,导致局部脉络破损,血溢脉外,形成瘀血;同时气随血逆,气机运行受阻,气机壅滞,逆乱于肌肤之间,而致皮下气肿。《血证论》云:“离经之血,既是瘀血”,瘀血内停,阻碍气机,气机不畅则气滞血瘀,气滞日久可化热成毒,壅滞肌肤而肿。
  2. 外感邪气,湿热蕴结:颈部肌肤破损后,外感风热、湿热之邪,邪气与瘀血互结,壅滞于颈部经络,导致气机不畅,津液输布失常,湿热瘀毒互结,肌肤失养,而见局部肿胀、皮色发红、灼热疼痛等症。
  3. 肝郁气滞,血瘀气滞: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导致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血内生;颈部为肝经循行之所,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瘀阻颈部经络,气机逆乱,溢于肌肤而发为气肿。
  4. 气虚不固,气滞血瘀:素体气虚,或久病耗伤正气,气虚则推动无力,血行不畅,瘀血内停;气虚则卫外不固,外邪易侵,邪与瘀血互结,气机逆乱,气滞于肌肤而致气肿,常伴神疲乏力、面色少华等气虚表现。

颈部皮下气肿的中医辨证论治

颈部皮下气肿的中医治疗需根据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以“理气为先,活血化瘀为要,兼顾解毒散结、补气固表”为治则,内服中药与外治法相结合,临床常见证型及治法如下:

(一)气滞血瘀证

主症:颈部肿胀,按之柔软如气囊,皮色正常或微暗,疼痛固定,拒按,可有外伤史,舌质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消胀。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
常用药物:桃仁15g、红花10g、当归15g、生地黄20g、川芎12g、赤芍15g、牛膝12g、柴胡10g、枳壳12g、桔梗10g、甘草6g。
加减:疼痛剧烈加延胡索15g、乳香10g、没药10g以增强活血止痛;气滞明显加香附12g、陈皮10g以理气行滞;外伤初期加三七粉3g(冲服)以化瘀止血。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养血活血;柴胡、枳壳、桔梗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牛膝引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理气活血、化瘀消胀之效。

(二)风热犯表证

主症:颈部肿胀,皮色微红,灼热疼痛,伴有发热恶风,咽喉肿痛,咳嗽,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散结。
代表方:银翘散加减(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
常用药物:金银花20g、连翘15g、荆芥10g、薄荷6g(后下)、牛蒡子15g、桔梗10g、甘草6g、竹叶10g、芦根20g、蝉蜕10g。
加减:肿胀明显加蒲公英20g、紫花地丁15g以清热解毒;咳嗽加浙贝母10g、瓜蒌15g以化痰止咳;气肿明显加木香10g、槟榔10g以行气消胀。
方解: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荆芥、薄荷疏风解表;牛蒡子、桔梗、甘草利咽散结;竹叶、芦根清热生津;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全方共奏疏风清热、解毒散结之效。

(三)湿热蕴结证

主症:颈部肿胀,皮色潮红,灼热疼痛,按之有波动感,伴有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代表方:三仁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温病条辨》《医宗金鉴》)。
常用药物:杏仁10g、白豆蔻6g(后下)、薏苡仁30g、滑石20g(包煎)、通草6g、竹叶10g、金银花20g、野菊花15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15g、甘草6g。
加减:热毒甚加黄连6g、黄芩12g以清热燥湿;肿胀甚加茯苓15g、泽泻15g以利水渗湿;便秘加大黄10g(后下)以通腑泄热。
方解:三仁汤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消散疔疮,两方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效。

颈部皮下气肿中医治疗

(四)气虚不固证

主症:颈部反复发作性肿胀,按之柔软,皮色正常,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补气健脾,固表消胀。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金代李东垣《脾胃论》)。
常用药物: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陈皮10g、升麻6g、柴胡10g、当归15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
加减:血虚明显加阿胶10g(烊化)、熟地黄20g以养血;气滞加木香10g、砂仁6g以理气醒脾;易感冒加防风10g以固表止汗。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补气健脾;白术、甘草健脾益气;陈皮理气健脾;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当归养血活血;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全方共奏补气健脾、固表消胀之效。

颈部皮下气肿的中医外治法

外治法是颈部皮下气肿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直达病所,迅速缓解症状,常与内治法联合应用,常用方法如下:

(一)中药外敷

适应证:气滞血瘀证、湿热蕴结证,局部肿胀、疼痛明显者。
常用方剂:金黄散(《医宗金鉴》)、活血止痛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药物组成与用法

  • 金黄散: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天花粉各等份,研细末,用醋或蜂蜜调糊,敷于患处,每日1次,每次4-6小时。
  • 活血止痛膏:干姜、山柰、白芷、甘松、大黄、生天南星、樟脑、冰片等,贴于患处,每日1贴,24小时更换。
    作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二)中药熏洗

适应证:风热犯表证、湿热蕴结证,局部红肿热痛者。
常用方剂:海桐皮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组成与用法:海桐皮、透骨草、乳香、没药、当归、川椒、川芎、红花、威灵仙、甘草、防风各15g,煎汤先熏后洗,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温度以40-50℃为宜,避免烫伤。
作用: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三)针灸治疗

适应证:各型颈部皮下气肿,尤其适用于气滞血瘀证、肝郁气滞证。
选穴:天突(颈部正中线,胸骨上窝中央)、合谷(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足三里(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血海(屈膝,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1.5寸毫针,天突穴直刺0.5-0.8寸(注意避免刺入气管),合谷、曲池、足三里、血海直刺1-1.5寸,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作用:理气活血、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颈部皮下气肿中医治疗

(四)放血疗法

适应证:湿热蕴结证、热毒炽盛证,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者。
操作方法:在局部肿胀最明显处或周围穴位(如曲池、委中)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放血3-5滴,或用火罐拔吸5-10分钟,每周1-2次,3次为一疗程。
作用: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泄热止痛。

颈部皮下气肿的中医预防调护

  1. 避免外伤:颈部活动时注意安全,避免跌打损伤、金刃创伤及颈部过度牵拉;进行颈部手术或操作时,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避免损伤气管、食管及血管。
  2. 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抑郁、暴怒,以免肝气郁结,气机逆乱。
  3. 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刺激、油腻之品(如辣椒、油炸食品),以免助湿生热;多食具有理气活血、解毒散结作用的食物,如山楂、玫瑰花、冬瓜、绿豆等。
  4. 生活调护:注意颈部保暖,避免外感风热、湿热之邪;气肿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及颈部过度活动,以免加重气肿;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导致腹压增高,加重气肿。
  5. 定期复诊:颈部皮下气肿若由严重外伤、感染或气管损伤引起,需及时就医,结合西医治疗(如抗感染、手术修复等),避免延误病情。

辨证分型与治法方药简表

证型 主症特点 治法 代表方 常用药物(举例)
气滞血瘀证 颈部肿胀,皮色暗,疼痛固定,有外伤史 理气活血,化瘀消胀 血府逐瘀汤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柴胡、枳壳
风热犯表证 颈部肿胀微红,发热恶风,咽喉肿痛 疏风清热,解毒散结 银翘散 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桔梗、蝉蜕
湿热蕴结证 颈部肿胀潮红,灼热疼痛,口苦,苔黄腻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三仁汤合五味消毒饮 杏仁、薏苡仁、金银花、蒲公英、滑石、通草
气虚不固证 颈部反复肿胀,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脉弱 补气健脾,固表消胀 补中益气汤 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升麻、当归

相关问答FAQs

Q1:颈部皮下气肿中医治疗需要多长时间见效?
A1:颈部皮下气肿的中医治疗见效时间与病情轻重、证型、病程长短及治疗方法是否得当密切相关,轻症(如单纯性气滞血瘀证)通过内服中药配合外治法,3-5天即可见肿胀减轻,疼痛缓解;重症(如湿热蕴结证或合并感染者)需1-2周左右症状逐渐改善;气虚不固证因体质较弱,易反复发作,需坚持治疗2-3个月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若治疗1周后症状无缓解或加重,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结合西医检查明确病因(如是否存在气管损伤、感染等),避免延误病情。

Q2:中医治疗颈部皮下气肿期间有哪些饮食禁忌?
A2:中医治疗颈部皮下气肿期间,饮食调理对疗效影响较大,需注意以下禁忌:①忌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大蒜、芥末等,此类食物易助热生湿,加重湿热蕴结证或气滞血瘀证的肿胀、疼痛;②忌油腻厚味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此类食物不易消化,易损伤脾胃,导致气机不畅,加重气肿;③忌发物:如羊肉、狗肉、海鲜(虾、蟹)、鹅肉等,此类食物易动风助热,可能诱发或加重过敏反应,影响气血运行;④忌生冷寒凉食物:如冰饮、西瓜、苦瓜等,此类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气虚不固,气肿反复发作,建议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如小米粥、山药、冬瓜、绿叶蔬菜等,同时保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医鼻炎外洗方效果如何?正确用法与注意事项有哪些?
« 上一篇 08-28
中草药九龙藤图片能展示哪些关键形态特征?
下一篇 » 08-28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