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阴不足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型,指肝之阴液亏虚,濡润、宁静功能减退,导致肝体失养、肝阳偏亢的病理状态,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其功能正常依赖于肝阴的滋养,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日久化火,灼伤肝阴;或久病耗伤阴液,或劳倦过度、热病后期、失血过多等,均可导致肝阴不足。
肝阴不足的临床表现多样,核心症状围绕“虚”“热”“燥”“滞”展开,具体可归纳为:头晕耳鸣,因肝阴不能上荣头目;两目干涩、视物模糊,肝开窍于目,目失所养;胁肋隐痛,肝阴不足,肝络失于濡养;手足心热、潮热盗汗,阴虚内热;口干咽燥,津液不足;失眠多梦,魂不守舍;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弦细,这些症状反映了阴液亏虚、虚热内扰的病机。
治疗肝阴当以“滋阴养肝”为基本原则,兼顾柔肝、疏肝、平肝,根据兼证不同,常采用以下方法:
中药治疗是核心手段,常用方剂及药物如下表所示:
方名 | 主要组成 | 功效 | 主治 |
---|---|---|---|
一贯煎 | 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枸杞子、川楝子 | 滋阴疏肝 | 肝阴不足,肝郁胁痛,脘痞吞酸 |
杞菊地黄丸 | 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 | 滋养肝肾,明目 | 肝肾阴虚,头晕目涩,视物昏花 |
二至丸 | 女贞子、旱莲草 | 补益肝肾,凉血止血 | 肝肾阴虚,头晕耳鸣,须发早白 |
芍药甘草汤 | 白芍、甘草 | 柔肝缓急,止痛 | 肝阴不足,筋脉挛急,脘腹四肢挛急疼痛 |
常用滋阴养肝药物包括:生地黄、白芍、枸杞子、沙参、麦冬、当归、女贞子、旱莲草、石斛、玉竹等,生地黄、白芍滋阴养血,柔肝止痛;枸杞子、沙参、麦冬滋补肺胃之阴,以滋水涵木;当归养血活血,使阴血得生;女贞子、旱莲草补肝肾之阴,凉血止血;石斛、玉竹养阴生津,润燥止渴,若兼肝阳上亢,加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兼虚热明显,加地骨皮、白薇清虚热;兼失眠多梦,加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
针灸治疗以滋阴养肝、平肝潜阳为法,常选肝经、肾经腧穴及背俞穴,主穴:太溪(肾经原穴,滋补肾阴)、太冲(肝经原穴,平肝潜阳)、三阴交(肝脾肾三经交会穴,调补阴血)、肝俞、肾俞(背俞穴,分别调理肝肾功能),配穴:头晕目涩加睛明、攒竹;胁痛加期门、章门;失眠加神门、安眠,操作上,太溪、三阴交用补法,太冲用平补平泻法,肝俞、肾俞可加温和灸,以增强滋阴之力。
食疗方面,可选用滋阴养肝的食物,如枸杞、桑葚、黑芝麻、百合、银耳、鸭肉、甲鱼、梨等,推荐食疗方:枸杞山药粥(枸杞15g、山药30g、粳米100g,煮粥服食),适用于肝阴不足兼脾虚食少;桑葚百合饮(桑葚15g、百合10g、冰糖适量,煎水代茶),适用于阴虚有热,心烦失眠;黑芝麻糊(黑芝麻、核桃、黑豆打成粉,煮糊食用),适用于肝肾精血亏虚,须发早白。
调护上,需注意情志调畅,避免恼怒抑郁,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规律,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因“夜卧养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温燥、动火之品,如辣椒、羊肉、白酒等,以免助热伤阴;适当进行舒缓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以调和气血,但避免剧烈运动耗伤阴液。
相关问答FAQs:
问:肝阴不足与肝气郁结有何区别? 答:肝阴不足是阴液亏虚的虚证,核心症状为头晕目涩、胁肋隐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等“虚热”表现;肝气郁结是气机阻滞的实证,核心症状为情绪抑郁、胸胁胀痛、善太息、脉弦等“气滞”表现,二者可相互转化,肝气郁结日久化火,灼伤肝阴可转为肝阴不足;肝阴不足,肝失疏泄,也可兼见气滞症状,临床需辨别虚实主次。
问:肝阴不足患者能否服用温补类中药? 答:肝阴不足者应慎用温补类中药,如附子、肉桂、干姜、红参等,因其性辛温燥热,易耗伤阴液,加重病情,若确需温补,需在滋阴养肝基础上,少量配伍,如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者,可选用左归丸(含鹿角胶、菟丝子等温阳滋阴之品),但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纯用温补而伤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