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酱草,又称酢浆草、三叶酸草、斑鸠酸、酸浆草等,为酢浆草科植物酢浆草的全草,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中草药之一,其名称多源于其叶形似三叶、味酸如酱,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的田野、路旁、沟边及庭院阴湿处,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和丰富的民间应用经验。
植物形态与生长习性
炸酱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细长,匍匐生长,茎细弱且多分枝,平卧或斜升,无毛或疏被柔毛,叶互生,多数为掌状三出复叶,叶柄细长,小叶倒心形或倒三角形,长0.5-1.5厘米,宽0.8-1.2厘米,先端凹缺,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表面无毛,背面沿叶脉疏被毛;托叶小,膜质,褐色,花期4-8月,伞形花序腋生,花梗与叶柄近等长,花黄色,5瓣,雄蕊10枚,5长5短;果期5-9月,蒴果圆柱形,成熟后开裂,内含多数深褐色种子,其喜温暖湿润环境,耐阴、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在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中生长最佳,常以根茎或种子繁殖。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炸酱草性味酸、寒,归肝、肺、大肠经,其核心功效为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利尿通淋、消肿止痛,是中医治疗湿热病证、血热出血、跌打损伤及皮肤疾病的常用药。
清热解毒
其性寒能清,味酸能敛,善清解热毒,尤其适用于热毒所致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肺热咳嗽、痈肿疮毒等症,如治咽喉肿痛,可单用鲜品捣汁含咽,或配伍金银花、连翘、桔梗等增强清热解毒之力;治肺热咳嗽,可配伍枇杷叶、桑白皮、黄芩等清肺化痰。
凉血散瘀
酸寒入肝血分,能凉血止血、活血散瘀,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以及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等症,治血热出血,可鲜品捣烂绞汁服,或配伍侧柏叶、白茅根、小蓟等凉血止血;治跌打瘀肿,可配伍当归、赤芍、红花等活血化瘀,或鲜品捣烂外敷患处。
利尿通淋
其性寒下行,能清利膀胱湿热,通利水道,常用于湿热淋证,如小便短赤、尿频尿急、尿痛,或湿热黄疸(身目发黄、小便短赤),治热淋,可配伍车前子、滑石、木通等利尿通淋;治黄疸,可配茵陈、栀子、大黄等清热利湿退黄。
消肿止痛,杀止痒
外用可治痈疮肿毒、湿疹、疥癣、蛇虫咬伤等,如治痈肿疔疮,鲜品捣烂外敷;治湿疹、阴痒,可煎水熏洗或捣汁涂擦;治毒蛇咬伤,可配伍半边莲、七叶一枝花等解毒消肿。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炸酱草的化学成分丰富,药理活性多样,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主要化学成分
炸酱草的全草含多种有机酸,如草酸、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抗坏血酸(维生素C)等;黄酮类成分如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等;含酚类、鞣质、挥发油、多糖及微量生物碱,有机酸和黄酮类是其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药理作用
- 抗炎与镇痛作用:黄酮类成分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如PGE2、TNF-α)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有机酸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缓解疼痛,动物实验显示,炸酱草提取物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 抗菌与抗病毒作用:体外研究表明,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链球菌等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也有一定抑制效果,与其清热解毒功效相关。
- 抗氧化与保肝作用:富含的维生素C、黄酮类及多糖是天然抗氧化剂,可清除自由基,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对化学性肝损伤(如CCl4所致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能降低转氨酶,促进肝细胞修复。
- 利尿与解热作用:其含有的钾盐和有机酸能增加尿量,促进钠、氯等电解质排出,发挥利尿通淋作用;对内毒素或酵母菌所致发热家兔有解热效果,机制可能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有关。
- 止血与活血作用:含有的鞣质能收缩局部血管,缩短凝血时间,发挥止血作用;而活血成分则能改善微循环,促进瘀血吸收,利于跌打损伤恢复。
临床应用与配伍
炸酱草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病症配伍他药,以增强疗效。
呼吸系统疾病
- 感冒发热、咽喉肿痛:鲜炸酱草30g,配伍金银花15g、连翘10g、薄荷6g(后下),煎服;或单用鲜品捣汁,每次10-15ml,含服。
- 肺热咳嗽:炸酱草15g,配伍枇杷叶12g(去毛)、桑白皮10g、黄芩9g,煎服。
消化系统疾病
- 湿热泻痢、腹痛:炸酱草20g,配黄连6g、木香9g、槟榔10g,煎服;或鲜品60g,捣烂取汁,加红糖适量调服。
- 黄疸(湿热型):炸酱草30g,配茵陈30g、栀子12g、大黄6g(后下),煎服。
泌尿系统疾病
- 热淋(尿频、尿急、尿痛):炸酱草20g,配车前子15g(包煎)、滑石20g(包煎)、木通6g,煎服;或鲜品捣烂,外敷膀胱区(脐下)。
- 血尿(湿热下注型):炸酱草15g,配小蓟15g、白茅根30g、蒲黄10g(包煎),煎服。
外科与皮肤科疾病
- 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鲜炸酱草适量,配生大黄、芒硝各等份,捣烂外敷;内服可配当归12g、赤芍10g、红花6g,活血化瘀。
- 痈疮肿毒、疔疖:鲜炸酱草30g,配蒲公英20g、野菊花15g,捣烂外敷;或煎汤内服。
- 湿疹、阴痒:炸酱草30g,苦参20g、蛇床子15g、白鲜皮12g,煎汤熏洗,每日1-2次。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鲜品可用30-60g;或捣汁饮,每次10-15ml。
- 外用:适量,捣敷、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 禁忌人群:孕妇禁用(因其性寒、活血,可能引发流产);脾胃虚寒者慎用(易致腹泻、腹痛);月经过多者慎用(活血作用可能增加出血量)。
- 配伍禁忌:不宜与含钙丰富的药物或食物同服(如钙片、牛奶、豆制品等),因其含大量草酸,易形成草酸钙沉淀,影响吸收,甚至增加肾结石风险。
- 用量控制:鲜品含草酸较高,长期过量服用可能导致酸中毒或低钙血症,故不宜久服,一般连续用药不超过1周;若需长期使用,应咨询医师,并定期监测电解质。
现代研究与开发前景
近年来,随着对天然药物研究的深入,炸酱草的药理活性不断被挖掘,其在食品、保健品及药物开发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研究表明,其提取物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用于食品防腐、保鲜;黄酮类成分具有抗衰老、调节血脂的潜力,可开发为功能性食品;其抗菌、抗病毒活性为新型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思路,已有以炸酱草为主要成分的外用制剂(如消炎止痛膏、湿疹洗剂)应用于临床,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炸酱草和三叶草是同一种植物吗?两者如何区分?
解答:不是同一种植物,炸酱草是酢浆草科酢浆草属植物,叶片为掌状三出复叶,小叶倒心形,边缘有细锯齿,花黄色,全株味酸;而常见的三叶草(如白三叶、红三叶)是豆科植物,叶片也为三出复叶,但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叶缘无锯齿,花白色或粉红色,全株无酸味,炸酱草以药用为主,三叶草多作为绿肥或饲料。
问题2:长期服用炸酱草会有哪些副作用?如何避免?
解答:长期过量服用炸酱草可能因草酸摄入过多导致肾结石、低钙血症(出现手足抽搐、乏力等症状),或因其性寒损伤脾胃,引发腹泻、消化不良,为避免副作用,需注意:①控制用量,一般内服连续不超过1周,鲜品每日不超过60g;②脾胃虚寒者、孕妇、儿童及老人慎用或禁用;③服用期间多饮水,促进草酸排泄;④避免与高钙食物同服,必要时补充钙剂(需间隔2小时以上);若出现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