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神,为大戟科黑面神属植物Breynia fruticosa(L.)Hook. f.的干燥全草或根,别名黑面叶、铁乌叶、乌漆等,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南、西南地区,如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常生于山坡灌丛、路边、旷野等处,其名称由来与叶片特征相关——叶面深绿色近于发黑,叶背灰白色,远观如“黑面神”,故得此名,作为传统中草药,黑面神在民间应用历史悠久,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现代研究也逐步揭示了其药理活性和化学成分,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植物形态特征与资源分布
黑面神为灌木,高1-3米,小枝绿色,具棱;叶片纸质,卵形、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2-5厘米,宽1-3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中脉两面均凸起;花小,单性,雌雄同株,簇生于叶腋或小枝顶端,花萼杯状,顶端4-5裂,花瓣缺雄花;蒴果近球形,直径约6毫米,红色,成熟后开裂;花期4-9月,果期7-12月,其资源丰富,在广东、广西等地常作为民间草药采收,夏、秋季采挖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根据《岭南采药录》《全国中草药汇编》等记载,黑面神性味苦、涩,性凉,归肝、脾、肺经,其核心功效可概括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止痒”,具体临床应用如下: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黑面神苦能泄降,凉能清热,善于清解肺胃热毒,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症,单用或配伍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增强清热解毒之效,如《岭南采药录》记载:“黑面叶,捣烂,治乳疮,喉症。”
消肿止痛,活血散瘀
其性凉入血,能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对跌打损伤、骨折、痈疮肿毒、蛇虫咬伤等有较好疗效,外用时,鲜品捣烂外敷患处,可促进瘀血消散、红肿消退;内服可配伍当归、乳香、没药等活血化瘀药,增强疗效。
祛风除湿,止痒杀虫
黑面神性凉入肝,能祛风除湿、杀虫止痒,适用于风湿痹痛、湿疹、皮炎、皮肤瘙痒、脚癣等症,内服可配伍防风、威灵仙、苦参等祛风除湿药;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涂,可直接作用于患处,缓解瘙痒症状,民间还用其治疗疥癣、湿疹等顽固性皮肤病,取其杀虫止痒之效。
用法用量与使用禁忌
黑面神的用法多样,内服可煎汤,常用量为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煎水洗或研末调涂,使用时需注意以下禁忌:
- 孕妇慎用:其性苦凉,且大戟科部分植物含刺激性成分,可能对子宫有影响,孕妇应避免使用。
- 脾胃虚寒者忌服:黑面神性凉,脾胃虚寒者(如腹痛、腹泻、畏寒肢冷)服用后可能加重不适。
- 不宜过量久服:长期或过量服用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或因寒凉之性损伤脾胃阳气。
- 外用需注意皮肤刺激:部分人群外用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并清洗患处。
现代研究与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黑面神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黄酮类、鞣质、挥发油及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多重药理作用:
功效类别 | 具体作用机制 |
---|---|
抗炎作用 | 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缓解红肿疼痛。 |
抗菌作用 |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尤其对皮肤常见致病菌效果显著。 |
抗氧化作用 | 黄酮类成分可清除自由基,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延缓细胞损伤。 |
免疫调节 | 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平衡,辅助抗感染。 |
抗病毒作用 | 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有体外抑制作用,为治疗病毒性感染提供了实验依据。 |
黑面神在皮肤科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其提取物制成的外用制剂(如洗剂、软膏)对湿疹、皮炎、痤疮等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关问答FAQs
Q1:黑面神可以长期服用吗?
A:不建议长期服用,黑面神性凉,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食欲不振等不适,其含有的生物碱等成分长期蓄积可能对肝脏造成负担,如需连续使用,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定期评估身体状况,疗程一般不超过2周。
Q2:黑面神外用治疗湿疹时,需要注意什么?
A:外用黑面神治疗湿疹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①首次使用前,应小面积涂抹于皮肤敏感处(如前臂内侧),观察24小时,无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后再大面积使用;②若湿疹处有糜烂、渗出,不宜直接用鲜品捣敷,以免刺激创面,可选用煎液冷湿敷;③治疗期间避免搔抓、热水烫洗,忌食辛辣、海鲜等发物,若症状加重或出现全身过敏,应立即停用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