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蓖麻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4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草药蓖麻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干燥成熟种子,又名大麻子、红蓖麻、草麻等,是一味历史悠久且兼具药用与经济价值的植物药,其原产于非洲东部,现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以华北、东北产量为佳,蓖麻全株可利用,种子是药用部位,传统中医认为其性味辛、甘,平,归大肠、肺经,具有消肿拔毒、泻下通便、外用杀虫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了其抗炎、镇痛、抗菌、抗肿瘤等多药理活性,但需注意其毒性成分,使用时需严格炮制与控制剂量。

中草药蓖麻

植物学特征与生长习性

蓖麻为一年生粗壮草本或亚灌木,株高可达2-5米,茎直立,圆柱形,中空,绿色或紫红色,具白色蜡粉,分枝多而开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盾状圆形,直径15-60厘米,掌状深裂或浅裂,裂片7-11枚,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先端渐尖,边缘具锯齿,叶两面均被白粉,叶脉掌状,花单性,雌雄同株,总状花序与叶对生或顶生,雄花在下,雌花在上;雄花萼片3-5枚,花瓣3-5枚,黄色,雄蕊多数;雌花萼片5枚,花瓣5枚,子房卵形,密生刺毛,花柱3枚,红色,蒴果球形或卵状球形,直径1.5-3厘米,成熟时黄褐色,具软刺,刺上具茸毛,每果含种子3-5粒,种子椭圆形或卵形,稍扁,长0.9-1.8厘米,宽0.5-1.2厘米,表面光滑,有灰白色与黑褐色或黄棕色相间的花斑,种阜白色,质地坚硬。

蓖麻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耐瘠薄,适宜生长在排水良好、肥沃深厚的砂质壤土,适宜生长温度为20-28℃,忌低温霜冻,花期6-8月,果期8-10月,其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在中国从南到北均可栽培,是重要的油料与药用兼用作物。

药用历史与传统记载

蓖麻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古代,《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下品,记载其“主水癬,能出根刺”,用于治疗皮肤疮癣、痈肿等症,唐代《新修本草》言其“主水癬,涂之”,并提及外用可拔毒生肌,明代《本草纲目》详细记载:“蓖麻,叶似大麻而尖锐,又似荨麻而薄,子大如巴豆,上有斑点,可以榨油,其性善走,能开通诸窍,故能出有形之滞物……主治口眼歪斜、喉痹、舌胀塞喉、痈肿毒疮等。”清代《本草备要》则强调其“外用能拔毒,内服能通便”,明确了其“内服泻下、外用消肿”的双重功效。

中草药蓖麻

传统中医临床中,蓖麻子多以外用为主,如捣烂外敷治疗疮疡肿毒、乳腺炎、淋巴结结核、烫伤、跌打损伤等;内服则多用于便秘、喉痹、脱肛等症,但因毒性较强,内服需经炮制(如炒黄、去油)且严格控制剂量,蓖麻叶、根亦供药用,叶可祛风止痛、解毒消肿,用于风湿痹痛、痈疮疥癣;根可镇静解痉,用于破伤风、癫痫等。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蓖麻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活性物质集中于种子中,目前已分离鉴定出生物碱、油脂、蛋白质、黄酮、甾体等多种成分,其药理作用与这些成分密切相关。

(一)主要化学成分

  1. 蓖麻毒素(Ricin):一种剧毒性蛋白质,由A、B两条链组成,分子量约64kDa,属于核糖体失活蛋白(RIP),能特异性水解真核细胞核糖体28S rRNA的腺嘌呤苷,抑制蛋白质合成,对动物和人体有强毒性,0.2μg/kg即可致死。
  2. 蓖麻碱(Ricinine):一种生物碱,分子量164g/mol,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具有中枢神经兴奋作用,大剂量可致惊厥、呼吸抑制,是蓖麻的主要毒性成分之一。
  3. 蓖麻油酸(Ricinoleic acid):蓖麻油的主要成分,含量约80%-90%,为不饱和羟基脂肪酸(18碳-9-羟基-顺式-12-十八碳烯酸),具有润滑肠道、促进泻下的作用。
  4. 脂肪油:含量约40%-50%,除蓖麻油酸外,还含油酸、亚油酸、硬脂酸等,工业上可用于制造润滑油、增塑剂,医药上常制成蓖麻油剂用于泻下或局部外用。
  5. 其他成分:含少量蓖麻毒蛋白(Ricin D)、凝集素(Lectin)、黄酮类(如槲皮素、山奈酚)、甾体(如β-谷甾醇)、多糖等,这些成分也参与其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二)药理作用

  1. 泻下作用:蓖麻油酸口服后在小肠内被脂肪酶分解为蓖麻油酸和甘油,蓖麻油酸可刺激小肠黏膜,促进前列腺素E合成,增加肠蠕动,同时减少水和电解质吸收,产生强烈泻下作用,服药后2-6小时即可排便,适用于便秘(尤其是术后或孕妇便秘)。
  2. 抗炎与镇痛作用:蓖麻油外涂或蓖麻子提取物(如黄酮、多糖)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如PGE2、TNF-α、IL-6)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其生物碱成分具有中枢镇痛作用,对慢性疼痛(如关节炎)有一定缓解效果。
  3. 抗菌与抗病毒作用:蓖麻毒蛋白和蓖麻碱对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也有一定抑制活性,外用可预防伤口感染。
  4. 抗肿瘤作用:蓖麻毒素通过抑制肿瘤细胞蛋白质合成,诱导细胞凋亡;蓖麻油酸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与转移,动物实验显示其对肝癌、肺癌、乳腺癌等肿瘤模型有抑制作用,目前正研究其靶向制剂以降低毒性。
  5. 促进伤口愈合:蓖麻油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供必需脂肪酸,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其提取物可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合成,加速创面修复,用于烫伤、溃疡的外治。
  6. 其他作用:蓖麻碱有短暂降压作用;蓖麻油外涂可软化角质,用于皮肤粗糙;凝集素具有免疫调节活性。

临床应用与用法用量

(一)传统应用与现代制剂

  1. 疮疡肿毒、乳腺炎、淋巴结结核:取蓖麻子适量去壳,捣烂如泥,加少量蜂蜜调匀,外敷患处(避开溃破面),每日换药1次,具有消肿散结、拔毒排脓之效,现代制剂如“蓖麻膏”即以蓖麻油为基质,加入抗菌药物,用于皮肤感染。
  2. 便秘:蓖麻油10-20ml口服,睡前服用,儿童按0.5-1ml/kg计算,服药后多饮水,可6-8小时内通便,注意不宜长期使用,以免依赖。
  3. 烫伤、溃疡:蓖麻油外涂创面,每日2-3次,或用蓖麻子油纱布覆盖创面,可保护创面、减少渗出、促进愈合。
  4. 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蓖麻子捣烂,加少许冰片,敷于患侧太阳穴、地仓穴(避开眼周),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5. 子宫脱垂、脱肛:蓖麻子仁捣烂,敷于百会穴(脱肛)或关元穴(子宫脱垂),用纱布固定,每日1次,每次2-4小时,有升提作用。

(二)用法用量

  • 内服:炮制后入丸、散,每次1-3g(需去油减毒),多制成蓖麻油剂,单次剂量10-20ml。
  • 外用:适量捣敷、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三)注意事项

  • 毒性控制:生品含剧毒成分(蓖麻毒素、蓖麻碱),内服必须炮制(炒黄、榨油去毒),且严格限量,孕妇、儿童、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 禁忌人群:便溏者、肠梗阻患者、孕妇忌服;外用避免接触眼、黏膜及溃破面。
  • 中毒解救:误食中毒后应立即催吐、洗胃,口服活性炭吸附毒素,静脉补液,对症处理(如呼吸抑制给氧、惊厥用安定),严重者需血液净化。

蓖麻主要化学成分及作用简表

成分分类 代表成分 含量(种子中) 主要作用
毒性蛋白 蓖麻毒素、蓖麻毒蛋白 5%-1% 强毒性,抑制蛋白质合成;抗肿瘤(需去毒)
生物碱 蓖麻碱 1%-0.3% 中枢兴奋、毒性;小剂量镇痛
脂肪酸 蓖麻油酸 80%-90% 泻下、润滑、促进伤口愈合
脂肪油 油酸、亚油酸等 40%-50% 泻下、工业原料、外用基质
其他 黄酮、多糖、甾体 少量 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

中草药蓖麻是一味兼具泻下、消肿、解毒等多重功效的药物,其药用价值源于丰富的化学成分,传统应用以外用为主,现代药理研究则拓展了其在抗肿瘤、抗炎等领域的潜力,蓖麻的毒性成分(蓖麻毒素、蓖麻碱)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需通过炮制减毒、控制剂量、开发靶向制剂等方式确保用药安全,合理利用蓖麻的药用价值,规避其毒性风险,对中草药现代化研究与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草药蓖麻

相关问答FAQs

Q1:蓖麻子和蓖麻油有什么区别?哪个更适合外用?
A:蓖麻子是蓖麻的干燥成熟种子,含有蓖麻毒素、蓖麻碱等毒性成分,需炮制(去油)后才能内服,外用需捣碎并注意用量;蓖麻油是从蓖麻子中压榨得到的脂肪油,已去除大部分毒性成分(如蓖麻毒素),主要成分为蓖麻油酸,外用更安全,常用于烫伤、皮肤溃疡、便秘(内服)等,若外用,优先选择蓖麻油,直接涂抹或制成制剂,避免生蓖麻子直接接触皮肤以防刺激或中毒。

Q2:误食蓖麻子中毒后,有哪些急救措施?
A:误食蓖麻子后,中毒症状一般在数小时至1天内出现,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便,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衰竭、呼吸困难、惊厥,甚至死亡,急救措施包括:①立即催吐(用温水或1:2000高锰酸钾溶液),若患者清醒可口服活性炭吸附毒素;②尽快送医,洗胃(用生理盐水或鞣酸溶液)、导泻,清除未吸收的毒素;③静脉补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保护肝肾功能;④对症治疗:呼吸衰竭者给氧、使用呼吸机,惊厥者静脉注射地西泮,休克者抗休克治疗;⑤严重中毒者需进行血液净化(如血液灌流)以清除毒素,注意:中毒后切勿自行用药,需立即就医!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养生泡水喝的药材如何选?效果与禁忌有哪些?
« 上一篇 今天
水银中草药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