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药材中,具有“五个角”形态特征的药材并不常见,多与植物的特殊生长形态或果实、根茎的棱角结构相关,这类药材往往因独特的外形而被赋予地方性名称或别名,其药用价值也多与传统中医理论中的“以形补形”或特定功效相关,以下将详细介绍几种具有典型“五个角”特征的药材,包括其形态特征、药用部位、功效及应用等。
五角枫(槭树科植物色木槭)
形态特征:五角枫是槭树科色木槭(Acer mono)的俗称,因其叶片掌状五裂,裂片呈三角卵形,酷似五个延伸的角而得名,落叶乔木,高可达15米,树皮灰褐色,纵裂;叶纸质,基部心形,裂片边缘有重锯齿,顶生裂片与侧生裂片近等长,叶柄细长,淡紫色;花杂性,黄绿色;翅果嫩时淡紫色,成熟时淡黄色,小坚果凸起,翅张开成钝角。“五个角”主要体现在叶片的掌状五裂结构,这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药用部位:以根或叶入药,秋季采根,晒干;夏季采叶,鲜用或晒干。
性味归经:根辛、苦,温;归肝、肾经,叶苦,平;归肺、肝经。
功效与应用:
- 根: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腰腿酸痛、跌打损伤、骨折等,可配伍独活、桑寄生等煎服,或泡酒外擦。
- 叶:清热解毒,止咳平喘,用于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皮肤湿疹等,可鲜品捣汁含服或煎汤外洗。
现代研究:五角枫叶含槭树苷、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根中含鞣质、生物碱,能缓解风湿性关节疼痛。
五加皮(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
形态特征:五加皮为五加科细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的根皮,虽名称中无“五角”,但其根茎横切面常可见五个明显的维管束环,呈“五角星”状,部分地区因此称其为“五角皮”,落叶灌木,茎直立,有刺,皮灰褐色;掌状复叶,小叶5枚,椭圆状卵形,边缘有细锯齿;伞形花序腋生,花黄绿色;核果浆果状,黑色。“五个角”主要指根皮横切面的五个维管束排列,这是其鉴别特征之一。
药用部位:根皮,夏、秋季采挖,剥取根皮,晒干。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肾经。
功效与应用:
-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用于风湿痹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等,可单用浸酒,或配伍杜仲、牛膝等煎服(《本草纲目》记载“五加皮,治风湿痹痛、四肢拘挛,可作汤浴”)。
- 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可配伍茯苓、皮等利水药。
现代研究:五加皮含刺五加苷、多糖、挥发油,具有抗疲劳、免疫调节、抗关节炎等作用,其“五个角”维管束结构与有效成分分布相关。
五角牛(远志科植物黄花远志)
形态特征:五角牛为远志科黄花远志(Polygala arillata)的根或全草别名,因根呈圆柱形,稍弯曲,常有五个分枝,形似“五角星”或“五个角”而得名,灌木,高1-2米,枝灰褐色;单叶互生,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全缘;总状花序顶生,花黄色;蒴果扁圆形,有翅。“五个角”主要指根的五个分枝或横切面的五个维管束,是地方性俗称的来源。
药用部位:根或全草,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性味归经:甘、微苦,平;归肺、肝经。
功效与应用:
- 祛痰止咳,解毒散结,用于咳嗽痰多、咽喉肿痛、痈肿疮毒、蛇虫咬伤,可煎汤内服或鲜品捣敷。
- 活血通络,用于跌打损伤、风湿骨痛,配伍当归、红花等煎服。
现代研究:五角牛含远志皂苷、黄酮类,具有镇咳、祛痰、抗炎作用,其根的五个分枝结构可能与有效成分积累部位相关。
具有“五个角”特征的药材对比
以下为上述三种药材的形态特征与药用价值对比:
药材名称 | 植物来源 | “五个角”体现部位 | 药用部位 | 主要功效 |
---|---|---|---|---|
五角枫 | 槭树科色木槭 | 叶片掌状五裂 | 根、叶 |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止咳平喘 |
五加皮 | 五加科细柱五加 | 根皮横切面五个维管束 | 根皮 |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
五角牛 | 远志科黄花远志 | 根的五个分枝或维管束 | 根、全草 | 祛痰止咳,解毒散结,活血通络 |
相关问答FAQs
Q1:五角枫和五加皮都有“祛风湿”功效,两者如何区分使用?
A:五角枫与五加皮虽均可祛风湿,但侧重不同:五角枫性偏温燥,以“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为主,适用于风湿痹痛兼有瘀血者(如关节刺痛、跌打损伤),常配伍活血药;五加皮则兼能“补肝肾、强筋骨”,适用于风湿痹痛日久、肝肾亏虚者(如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常配伍补益药,五角枫叶能清热止咳,可用于肺热咳嗽,而五加皮无此功效。
Q2:所有“五个角”的药材都适合风湿病患者吗?
A:并非所有“五个角”药材均适合风湿病患者,需根据体质和证型辨证使用:五角枫、五加皮性温,适用于风寒湿痹或寒湿痹阻,但若患者属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舌红苔黄),则不宜使用,以免助热;五角牛性平,偏于祛痰解毒,风湿痹痛患者需配伍祛风湿药,单用效果有限,孕妇、阴虚火旺者应慎用温性药材(如五角枫、五加皮),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