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菊,又名一点红、红背草、叶下红等,是菊科一点红属植物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的全草,在我国南方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江西、云南等地广泛分布,常生长于路边、田野、沟边、山坡等湿润处,因生长环境常见而得名,作为一种民间常用的中草药,路边菊具有悠久的用药历史,其性凉,味苦、微辛,归心、肝、大肠经,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炎利尿等功效著称,是治疗多种热性病症的常用药材。
形态特征与生长习性
路边菊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高30-80厘米,根垂直,茎直立,单一或分枝,具纵棱,被疏毛或近无毛,基生叶莲座状,叶片肉质,卵形或卵状矩圆形,长5-10厘米,宽2-5厘米,顶端钝或圆,基部渐狭,边缘具波状齿或浅齿,上面绿色,下面常带紫红色,两面被疏毛;茎生叶互生,叶片较小,叶柄短或无,头状花序在茎顶排列成伞房状花序,花序梗细长,总苞圆柱形,苞片1层,约10片,线状披针形,顶端尖,小花全部为两性,管状花,花冠粉红色或淡紫色,长约1厘米,瘦果圆柱形,长约4毫米,冠毛白色,糙毛状。
路边菊喜温暖湿润环境,耐旱、耐贫瘠,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生长最佳,其花期全年,以春、夏季为盛果期,全草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药用价值与应用
路边菊的药用部位为其全草,中医理论认为其性凉,能清热泻火,味苦、微辛,可活血消肿、凉血止血,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肺热咳嗽、痢疾、肠炎、痈肿疮疖、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等病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路边菊含有黄酮类、生物碱、挥发油、酚类、甾体、鞣质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病毒、止血、免疫调节等作用,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呼吸系统疾病
针对风热感冒或肺热引起的咳嗽、咽喉肿痛,路边菊可单味使用,或配伍金银花、连翘、桔梗等增强清热解毒、利咽止咳之效,民间常用鲜路边菊30-60克,水煎服,治疗肺热咳嗽;或用鲜品捣烂取汁,加蜂蜜调服,缓解咽喉肿痛,现代研究显示,路边菊中的黄酮类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呼吸道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其抗炎作用可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促进症状缓解。
消化系统疾病
对于湿热痢疾、肠炎等引起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路边菊能清热燥湿、凉血止痢,可配伍马齿苋、黄连、木香等,如《岭南草药志》记载,用鲜路边菊60克,水煎服,治疗细菌性痢疾;或与凤尾草、白头翁配伍,增强抗菌止痢效果,路边菊还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配茵陈、栀子等清热利湿退黄。
外科疾病与皮肤问题
路边菊外用具有显著的消炎消肿、拔毒生肌作用,常用于治疗痈肿疮疖、乳腺炎、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等,取鲜路边菊适量,捣烂外敷患处,可促进痈肿消散;或配伍蒲公英、野菊花煎水外洗,治疗皮肤湿疹、皮炎、疔疮肿毒,对于跌打损伤引起的局部瘀肿、疼痛,可用鲜品捣烂加酒调敷,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其他应用
路边菊还可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配伍车前草、白茅根等清热利尿止血;或用于治疗血热妄行引起的鼻衄、咯血、便血,单用或配小蓟、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路边菊的用法多样,内服可煎汤(9-15克,鲜品30-60克),或捣汁饮服;外用可捣敷、煎水洗或研末调敷,需注意,路边菊性凉,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及体质虚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长期或大剂量服用,以免引起腹泻、腹痛等不适,个别患者可能对路边菊过敏,使用后若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路边菊(一点红)基本信息一览表
项目 | |
---|---|
学名 | Emilia sonchifolia (L.) DC. |
别名 | 一点红、红背草、叶下红、紫背叶、金鸡毛草 |
科属 | 菊科一点红属 |
形态特征 |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叶互生,叶片卵形,下面带紫红色,头状花序粉紫色 |
分布生境 | 我国南方各省,生于路边、田野、沟边等湿润处 |
性味归经 | 性凉,味苦、微辛;归心、肝、大肠经 |
主要功效 |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炎利尿,消肿止痛 |
主治病症 | 感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痢疾、肠炎、痈肿疮疖、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
注意事项 | 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慎用,过敏体质者禁用 |
相关问答FAQs
Q1:路边菊和马兰有什么区别?
A:路边菊(一点红)与马兰(Kalimeris indica)均为菊科植物,但科属、形态特征及功效有所区别,路边菊为一点红属,茎直立,叶片下面常带紫红色,头状花序粉紫色,功效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马兰为马兰属,叶互生,叶片绿色无紫红色,头状花序蓝色,功效以清热利湿、和胃消积为主,两者虽均可药用,但适应症不同,需根据症状区分使用。
Q2:路边菊可以长期泡水喝吗?
A:不建议长期泡水饮用,路边菊性凉,长期大量饮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腹痛、食欲不振等不适,尤其脾胃虚寒者更应避免,若需用于调理身体,应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1周,症状缓解后即停用,若为日常保健,可偶尔少量饮用,并注意观察身体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