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蜈蚣究竟有哪些药用作用与功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草药蜈蚣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的干燥体,性味辛、温,归肝经,具有息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之功效,是临床常用的虫类中药,其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历代医籍对其功效多有记载,现代药理研究也进一步揭示了其多方面的药理作用,为传统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草药蜈蚣起什么作用

息风止痉,缓解痉挛抽搐

蜈蚣息风止痉的功效是其核心作用之一,传统中医常用于治疗肝风内动或风毒侵袭所致的痉挛抽搐、角弓反张等症,如《本草纲目》记载其“治小儿惊风”,《医学衷中参西录》则用其“治破伤风,其效最速”,临床中,蜈蚣常配伍全蝎、僵蚕、钩藤等,用于小儿急慢惊风、癫痫、破伤风、面神经麻痹等疾病,治疗小儿高热惊厥,常以蜈蚣、全蝎研末冲服,配合清热解毒药物,可迅速缓解抽搐;治疗破伤风,则以蜈蚣配伍天麻、南星、蝉蜕等,以祛风止痉、解痉定搐。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蜈蚣的息风止痉作用与其含有的多种活性成分密切相关,蜈蚣毒素中含有多种神经毒素,如神经生长因子(NGF)、蜈蚣肽等,这些成分能够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抑制异常放电,从而缓解痉挛,实验研究发现,蜈蚣提取物对士的宁、戊四氮等引起的实验性惊厥有显著抑制作用,能延长惊厥潜伏期,降低惊厥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增强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有关,蜈蚣中的组胺样物质和溶血蛋白也可能通过调节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缓解肌肉痉挛。

通络止痛,改善风湿痹痛

蜈蚣辛温走窜,善于通络止痛,尤其适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血阻滞引起的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等症,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寒湿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则发为痹证,蜈蚣性善走窜,能搜剔经络中的风邪、寒邪、湿邪,通利关节,缓解疼痛,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逐风汤”,以蜈蚣配伍全蝎、当归、黄芪等,用于治疗“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疼痛不已”;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常配伍羌活、独活、威灵仙等,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现代研究证实,蜈蚣具有显著的抗炎和镇痛作用,其抗炎机制与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有关,如蜈蚣多糖和甾体类成分能抑制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炎症因子的生成,减轻关节滑膜炎症和肿胀,蜈蚣中的溶血蛋白和组胺样物质能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瘀血消散,缓解因气血瘀滞引起的疼痛,实验研究表明,蜈蚣提取物对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肿胀有显著抑制作用,且能提高热板法小鼠的痛阈,延长扭体反应潜伏期,显示出良好的镇痛效果。

中草药蜈蚣起什么作用

攻毒散结,治疗疮疡肿毒

蜈蚣辛温有毒,以毒攻毒,具有强大的攻毒散结作用,常用于治疗疮疡肿毒、瘰疬、蛇虫咬伤、癌肿等症,传统中医用其治疗“痈肿、恶疮、蛇毒”,如《本草纲目》记载蜈蚣“治蛇伤,敷蛇疮”,《滇南本草》则用其“治疔肿疮毒,捣涂”,临床中,治疗疮疡肿毒,常将蜈蚣研末,用香油或醋调敷患处;治疗瘰疬(淋巴结核),则配伍夏枯草、贝母、玄参等内服,以软坚散结、解毒消肿;治疗毒蛇咬伤,可配伍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等,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蜈蚣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其抗菌作用主要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能破坏细菌细胞壁,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抗病毒作用则表现为抑制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乙肝病毒等的复制,在抗肿瘤方面,蜈蚣中的活性成分如蜈蚣多糖、甾体化合物、生物碱等,能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研究表明,蜈蚣提取物对肝癌S180、肺癌H22等移植性肿瘤有显著抑制作用,能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且与化疗药物联用可增强疗效,减轻化疗副作用,蜈蚣中的组胺样物质和溶血蛋白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毒素排出,加速疮疡愈合。

祛风止痒,缓解皮肤瘙痒

蜈蚣还具有祛风止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疹、湿疹、疥癣、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瘙痒性疾病,中医认为“风盛则痒”,风邪侵袭肌肤,或血虚生风,肌肤失养,则发为瘙痒,蜈蚣祛风止痒,既能祛风邪,又能通经络,改善肌肤气血运行,如《本草纲目》记载蜈蚣“治秃疮”,临床中常以蜈蚣配伍苦参、地肤子、白鲜皮等煎水外洗,治疗湿疹、阴囊瘙痒等症。

现代研究证实,蜈蚣具有抗过敏和止痒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组胺释放、拮抗组胺H1受体有关,从而减轻因过敏引起的瘙痒、红肿等症状,蜈蚣中的抗菌成分能抑制皮肤表面细菌滋生,减少感染性瘙痒的发生,实验研究表明,蜈蚣提取物对组胺所致的小鼠皮肤瘙痒有显著抑制作用,能减少搔抓次数,缓解瘙痒程度。

中草药蜈蚣起什么作用

使用注意事项

蜈蚣辛温有毒,使用时需严格控制剂量和用法,内服一般用量为1-3g,研末吞服0.5-1g,过量可引起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头晕、心悸、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导致休克,孕妇、体质虚弱者及血虚生风者禁用,儿童用量需酌减,炮制方面,生蜈蚣毒性较大,临床多选用炒蜈蚣或酒蜈蚣,以降低毒性,增强疗效,蜈蚣不宜与乌头、附子等温燥之药同用,以免助火伤阴。

蜈蚣主要化学成分及作用

化学成分类别 代表成分 主要作用
神经毒素 神经生长因子(NGF)、蜈蚣肽 调节中枢神经,抑制惊厥,缓解痉挛
炎症调节成分 蜈蚣多糖、甾体化合物 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1β)生成,抗炎镇痛
抗肿瘤成分 蜈蚣多糖、生物碱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增殖,抗血管生成
抗菌抗病毒成分 溶血蛋白、组胺样物质 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抗流感病毒、乙肝病毒
循环系统调节成分 组胺、脂肪酸 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瘀血消散,缓解疼痛

相关问答FAQs

Q1:蜈蚣有毒吗?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A1:蜈蚣辛温有毒,其毒性主要来源于蜈蚣毒素中的神经毒素和溶血蛋白,内服过量可引起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头晕、心悸、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导致休克,使用时需注意:①严格控制用量,内服一般不超过3g,研末吞服不超过1g;②孕妇、体质虚弱者及血虚生风者禁用;③儿童用量需酌减,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④炮制后可降低毒性,临床多选用炒蜈蚣或酒蜈蚣;⑤若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可采用催吐、洗胃、补液等对症治疗。

Q2:蜈蚣可以治疗哪些现代疾病?有没有科学依据?
A2:蜈蚣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多种现代疾病,且有科学依据支持:①风湿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其抗炎、镇痛作用能缓解关节肿痛;②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面神经麻痹、破伤风,其息风止痉作用能缓解痉挛抽搐;③肿瘤:如肝癌、肺癌、胃癌等,现代研究表明其抗肿瘤成分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凋亡;④皮肤疾病:如湿疹、神经性皮炎、疥癣,其祛风止痒、抗菌作用能缓解瘙痒和炎症;⑤感染性疾病:如疮疡肿毒、蛇虫咬伤,其攻毒散结、抗菌作用能促进伤口愈合,解毒消肿,但需注意,蜈蚣治疗疾病需在中医辨证论治指导下使用,避免盲目用药。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桑枝的功效与作用
« 上一篇 今天
所有的药材图片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