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背痛胸痛处方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中医治疗背痛胸痛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认为其发病多与经络不通、气血瘀滞、脏腑功能失调相关,涉及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等经络,临床需根据疼痛性质、伴随症状、舌脉等分为不同证型,采用行气活血、散寒除湿、化痰通络、滋补肝肾等治法,结合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综合疗法,现将常见证型及处方分述如下。

中医治疗背痛胸痛处方

常见证型与处方

(一)气滞血瘀证

病因病机:情志不畅、跌仆闪挫导致气机阻滞,血行不畅,瘀阻经络不通。
症状特点:胸背刺痛,痛有定处,入夜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涩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代表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 组成:桃仁12g、红花9g、当归15g、川芎12g、赤芍15g、柴胡9g、牛膝15g、桔梗6g、枳壳12g、甘草6g。
  • 加减:气滞明显加香附12g、郁金15g以增强行气;瘀血重加三七粉3g(冲服)、土鳖虫9g以化瘀通络;胸痛甚加延胡索15g、丹参20g以活血定痛。
    针灸取穴:膻中(募穴,理气宽胸)、内关(络穴,行气活血)、血海(活血化瘀)、膈俞(血会,调理气血)、阿是穴(局部取穴)。

(二)寒湿痹阻证

病因病机:寒湿之邪侵袭,凝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
症状特点:胸背冷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伴肢体沉重,舌淡苔白腻,脉弦紧或濡缓。
治法:散寒除湿,温经通络。
代表方药:乌头汤合蠲痹汤加减。

  • 组成:制川乌9g(先煎)、麻黄6g、黄芪20g、白芍15g、甘草6g、羌活12g、独活12g、桂枝12g、细辛3g。
  • 加减:湿盛加苍术12g、薏苡仁30g以健脾燥湿;寒甚加附子9g(先煎)、干姜9g以温阳散寒;兼气虚加党参15g、白术12g以益气健脾。
    针灸取穴:大椎(祛风散寒)、风门(膀胱经穴,散风除湿)、肺俞(调理肺气)、脾俞(健脾化湿)、肾俞(温补肾阳)、阿是穴,配合艾灸温通经络。

(三)痰瘀互结证

病因病机:痰湿与瘀血互结,阻滞胸背脉络,气机升降失常。
症状特点:胸背闷痛如窒,痛处固定,伴咳痰、纳呆、形体肥胖,舌暗苔腻,脉滑或涩。
治法:化痰散结,活血通络。
代表方药: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中医治疗背痛胸痛处方

  • 组成:法半夏12g、陈皮12g、茯苓15g、竹茹12g、枳实12g、桃仁12g、红花9g、当归15g、川芎12g、赤芍15g。
  • 加减:痰热加黄连6g、胆南星9g以清热化痰;瘀血重加丹参20g、鸡血藤30g以活血化瘀;气滞加佛手12g、香附12g以行气解郁。
    针灸取穴:中脘(健运脾胃化痰)、丰隆(化痰要穴)、阴陵泉(健脾祛湿)、膈俞(活血化瘀)、膻中(宽胸理气)。

(四)肝肾亏虚证

病因病机:年老体弱、劳逸失度导致肝肾不足,筋骨失养,“不荣则痛”。
症状特点:背痛隐隐,劳累后加重,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沉细。
治法: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代表方药:左归丸合独活寄生汤加减。

  • 组成:熟地20g、山药15g、山茱萸12g、枸杞15g、菟丝子15g、鹿角胶9g(烊化)、牛膝15g、独活12g、桑寄生15g、杜仲15g。
  • 加减:阴虚火旺加知母12g、黄柏12g以滋阴降火;阳虚加肉桂6g、制附子9g以温补肾阳;兼血虚加阿胶9g(烊化)、鸡血藤30g以养血通络。
    针灸取穴:肝俞(疏肝养血)、肾俞(补肾填精)、命门(温补肾阳)、太溪(滋阴补肾)、委中(舒筋活络)、阿是穴。

(五)心胆气虚证

病因病机:心气不足,胆气虚怯,心脉失养,神魂不宁。
症状特点:胸背隐痛伴心悸、易惊、失眠、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弱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心,安神定志。
代表方药:归脾汤合安神定志丸加减。

  • 组成: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当归15g、龙眼肉12g、酸枣仁15g、远志9g、柏子仁15g、炙甘草6g。
  • 加减:心悸甚加朱砂0.5g(冲服)或琥珀粉3g(冲服)以重镇安神;气虚甚加五味子9g、麦冬12g以益气养阴;兼血瘀加丹参20g、川芎12g以养血活血。
    针灸取穴:心俞(心之背俞,养心安神)、胆俞(胆之背俞,调理胆气)、神门(心经原穴,宁心安神)、内关(宽胸理气)、百会(安神定志)。

中医综合治疗策略

除中药内服外,背痛胸痛常配合外治法增强疗效:

中医治疗背痛胸痛处方

  1. 推拿:以滚法、按揉法放松背部肌肉,点按膀胱经、督脉穴位,如肺俞、心俞、膈俞等,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
  2. 拔罐:在疼痛部位及背俞穴走罐或留罐,每次10-15分钟,适用于寒湿、瘀血证,可促进气血运行。
  3. 中药外敷:用当归、川芎、乳香、没药、威灵仙等药物研末,酒或醋调敷患处,每日1次,适用于各型实证疼痛。

证型与治法方药针灸归纳表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针灸主穴
气滞血瘀 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血府逐瘀汤加减 膻中、内关、血海、膈俞、阿是穴
寒湿痹阻 散寒除湿,温经通络 乌头汤合蠲痹汤加减 大椎、风门、肺俞、脾俞、阿是穴(加艾灸)
痰瘀互结 化痰散结,活血通络 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中脘、丰隆、阴陵泉、膈俞、膻中
肝肾亏虚 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左归丸合独活寄生汤加减 肝俞、肾俞、命门、太溪、阿是穴
心胆气虚 益气养心,安神定志 归脾汤合安神定志丸加减 心俞、胆俞、神门、内关、百会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背痛胸痛多久能见效?
答:见效时间与证型、病程、个体差异相关,一般而言,急性实证(如气滞血瘀、寒湿痹阻)配合针灸、推拿等外治法,3-5天可缓解疼痛;慢性虚证(如肝肾亏虚、心胆气虚)需内调为主,通常2-4周症状逐步改善,建议坚持治疗,同时避免诱因(如久坐、受寒、情绪激动),以巩固疗效。

问:背痛胸痛出现哪些情况需立即就医?
答:若出现以下“危险信号”,需及时排除器质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脊柱病变等):① 疼痛剧烈且持续不缓解,伴胸闷、心悸、冷汗;疼痛向左肩、手臂、下颌放射;② 伴呼吸困难、头晕、恶心、呕吐;③ 外伤后出现的胸背痛,伴肢体麻木、无力;④ 疼痛进行性加重,夜间痛醒,伴消瘦、发热,此时应先完善心电图、胸片、脊柱CT等检查,明确诊断后再结合中医治疗。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肺咯血中医治疗方剂
« 上一篇 08-28
千里子中草药的来源、功效与应用究竟有何奥秘?
下一篇 » 08-28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