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补阳还五汤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补阳还五汤是中医治疗气虚血瘀证的经典名方,由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创制,专为“半身不遂”等中风后遗症而设,后世广泛应用于多种气虚血瘀性疾病,其命名“补阳还五”蕴含深意:“补阳”指补益阳气,使气旺以推动血液运行;“还五”指恢复肢体功能,如“还其五体”之效,体现了中医“虚则补之、损则益之”的治疗原则。

中草药补阳还五汤

全方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尾、地龙、桃仁、红花七味药物组成,其中黄芪为君药,用量最重(原方四两,现代常用30-120g),大补脾肺之气,气足则血行,为治本之用;赤芍、川芎、当归尾、桃仁、红花为臣佐药,共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效,其中当归尾较当归长于活血,地龙咸寒入络,通利关节,使药力直达病所,诸药合用,补气而不壅滞,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本方功善补气活血,主治气虚血瘀证,临床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或细弱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如脑梗死、脑出血恢复期)、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面神经麻痹(气虚血瘀型)等属气虚血瘀者。

其配伍特点在于“重用补气,佐以活血”:黄芪用量远大于活血药,体现“气为血之帅”的理论,通过补气推动血行,使瘀血自消;活血药用量较轻,且多配伍当归尾养血,使祛瘀而不伤正,体现了“祛邪不伤正”的配伍智慧,临床应用时需随证加减:若气虚甚者,可加党参、白术增强补气之力;瘀血重者,可加丹参、鸡血藤加强活血通络;兼有痰浊者,可加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肢体麻木明显者,可加木瓜、伸筋草舒筋活络,需配合康复训练,如针灸、推拿等,以提高疗效。

中草药补阳还五汤

使用本方需注意:1. 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或湿热内盛者禁用,因黄芪性温,易助热动风;2. 孕妇慎用,方中活血药可能增加流产风险;3. 服药期间应避免劳累、情绪激动,忌食生冷、辛辣之品;4.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调整用量。

表 补阳还五汤药物组成与功效

药物 剂量(原方) 剂量(现代常用,g) 性味归经 功效
黄芪 四两(约120g) 30-120 甘,微温;归脾、肺经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赤芍 一钱(约3g) 6-12 苦,微寒;归肝经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川芎 一钱(约3g) 6-12 辛,温;归肝、胆经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当归尾 一钱(约3g) 6-12 甘、辛,温;归肝、心经 补血活血,润肠通便
地龙 一钱(约3g) 6-12 咸,寒;归肝、脾、膀胱经 清热息风,通络利尿
桃仁 一钱(约3g) 6-12 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红花 一钱(约3g) 6-12 辛,温;归心、肝经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相关问答FAQs

中草药补阳还五汤

问:补阳还五汤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用?有什么禁忌?
答: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使用补阳还五汤,本方专为气虚血瘀证而设,辨证要点为气虚症状(如乏力、自汗、声低懒言)兼血瘀表现(如舌暗、有瘀斑、肢体刺痛),阴虚阳亢(表现为面红、烦躁、口干、舌红少苔)、湿热内盛(表现为口苦、苔黄腻、小便短赤)或实热证患者禁用,因方中黄芪性温,易助热伤阴;孕妇慎用,因方中桃仁、红花等活血药可能增加流产风险;出血性疾病(如胃溃疡出血、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也不宜使用,以免加重出血。

问:服用补阳还五汤多久见效?需要长期服用吗?
答:补阳还五汤的见效时间因病情轻重、个体差异及是否配合其他治疗而异,一般而言,中风后遗症患者服用2-4周后,可自觉肢体乏力、麻木等症状有所改善;语言功能、肢体活动能力的恢复通常需要1-3个月,部分患者需坚持服用3-6个月或更长时间,是否需要长期服用需根据病情恢复情况而定:若症状基本消失,可改为间断服用(如每周2-3剂)以巩固疗效;若仍有明显气虚血瘀表现,则需继续服用,同时定期复诊,根据中医辨证调整方药,避免长期服用单一方剂导致机体适应性变化。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调理五脏的中草药,如何对症选材见效快?
« 上一篇 昨天
中草药治疗直肠炎效果怎样?适用人群与用药方法有哪些?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