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参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味甘性平,归脾、肺经,是中医常用的补益药,素有“诸参之首”的美誉,因其补而不燥、药力平和,广泛应用于脾肺气虚、气血不足诸症,现代研究证实,党参含有多糖、皂苷、生物碱、挥发油等多种活性成分,兼具营养与药理作用,既是传统补益佳品,也常用于现代临床辅助治疗。
党参最核心的作用是补中益气、健脾和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虚则运化无力,常见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等症状,党参入脾经,能直接补益脾气,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其多糖成分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吸收障碍,临床常配伍白术、茯苓(如经典方剂四君子汤),增强健脾益气之效,对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功能性腹泻等脾胃虚弱证有显著调理作用,对于病后体虚、术后气血亏虚者,党参能通过健脾促进气血恢复,改善倦怠、食少等虚羸症状。
在补肺气方面,党参同样功效突出,肺主气,司呼吸,气虚则卫外不固,易反复感冒,症见气短喘咳、声音低弱、自汗畏风,党参入肺经,能补益肺气,固表止汗,配伍黄芪、防风(玉屏风散)可增强补肺固表之功,提升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少外邪侵袭,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党参提取物能增强肺泡巨噬细胞吞噬活性,改善肺通气功能,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肺气虚证患者,可缓解咳嗽、气短症状,提高运动耐力。
党参是增强免疫力的天然“助推器”,其核心活性成分党参多糖,可通过调节免疫器官(胸腺、脾脏)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增加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血清溶血素水平,从而提升机体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对于免疫力低下者,如反复感冒、儿童体质虚弱、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患者,党参能帮助恢复免疫平衡,减少感染风险,党参对免疫紊乱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也有一定辅助调节作用,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缓解关节症状。
在心血管系统保护方面,党参皂苷和党参炔苷是关键成分,这两种成分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从而温和降压;同时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对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党参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预防血栓形成,尤其适合气虚血瘀型心脑血管病患者长期调理。
党参的抗氧化与抗衰老作用也备受关注,其富含的黄酮类、多糖及酚酸类物质,能有效清除体内自由基,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损伤,保护细胞膜与线粒体结构,通过延缓细胞衰老、抑制氧化应激,党参可改善皮肤暗沉、皱纹增多等衰老迹象,同时降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常用于亚健康状态调理和抗衰老保健。
主要成分 | 作用 |
---|---|
党参多糖 | 增强免疫功能,调节胃肠蠕动 |
皂苷类(党参皂苷、党参炔苷) | 调节血压,改善心肌缺血,抗血栓 |
黄酮类 | 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延缓衰老 |
生物碱 | 调节神经,抗疲劳,镇痛 |
挥发油 | 促进消化,抑菌消炎 |
需要注意的是,党参虽药性平和,仍需辨证使用,外感发热、湿热泻痢、实热壅滞者不宜服用,以免“闭门留寇”;气滞腹胀、阴虚火旺者慎用,避免加重症状;一般用量10-30g,过量可能导致口干、失眠等不适;传统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中,党参不宜与藜芦同用,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合理应用,以发挥最佳疗效。
FAQs
问题1:党参与人参功效有何区别?
解答:党参与人参均能补脾肺气,但功效侧重不同,党参性平,补气之力较缓,偏于补脾肺之气,常用于脾肺气虚、气血不足的慢性调理,如乏力、食欲不振、气短喘咳;人参性温,大补元气,药力峻猛,能“复脉固脱”,适用于气虚欲脱、休克、大失血等急危重症(如独参汤抢救虚脱),此外还生津安神,用于津伤口渴、心悸失眠,价格上,人参(尤其是野山参)远高于党参,日常保健党参更经济平和。
问题2:党参适合哪些人群服用?哪些人不宜?
解答:适合人群:① 脾胃虚弱者: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② 肺气虚者:易感冒、气短喘咳、声音低弱、自汗;③ 气血两虚者:面色萎黄、头晕心悸、失眠多梦;④ 久病体虚、术后或放化疗后体弱者,可增强体质,不宜人群:① 实热证:发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者;② 湿热内蕴:身重困倦、舌苔黄腻、腹胀泄泻者;③ 气滞胀满:胸胁胀痛、嗳气吞酸者;④ 阴虚火旺: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者,感冒发热期间不宜服用,以免影响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