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中草药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了种类丰富、药效显著的特色资源,素有“关药”之称,这里冬季漫长寒冷,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高,为多种药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从人参、五味子等名贵药材到蒲公英、车前子等常见草药,构成了庞大的中草药体系,这些药材不仅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也是民间养生保健的重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健康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介绍部分东北常见中草药及其特点,帮助大家了解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
东北常见中草药一览表
药材名称 | 图片特征描述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常见应用举例 |
---|---|---|---|---|
人参 | 主根肉质,圆柱形,顶端有芦头,茎单一,掌状复叶,伞形花序淡绿色,果实鲜红色 | 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 |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 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 |
五味子 | 落叶木质藤本,叶卵形或宽椭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球形,熟时深红色 | 酸、甘,温;归肺、心、肾 |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 久咳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
刺五加 | 灌木,茎通常有刺,掌状复叶,小叶椭圆状倒卵形,伞形花序球形,果实卵球形,黑色 | 辛、微苦,温;归脾、肾、心经 | 益气健脾,补肾安神,补肝益筋 | 脾虚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心悸气短、体虚自汗 |
鹿衔草 | 多年生草本,叶基生,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总状花序,花淡黄色或白色,蒴果椭圆形 | 甘、苦,温;归肝、肾经 | 祛风湿,强筋骨,止血,止咳 | 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肾虚腰痛、月经过多、久咳劳嗽、外伤出血 |
平贝母 | 多年生草本,鳞茎扁球形,叶轮生,披针形至线形,花单生,钟形,淡黄色至绿黄色 |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 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 |
细辛 | 多年生草本,根茎直立,根细长,叶心形或卵状心形,花钟形,紫褐色,果实半球形 | 辛,温;归肺、心、肾经 |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 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风湿痹痛、痰饮咳喘 |
龙胆草 | 多年生草本,根茎短,根长圆柱形,叶披针形,花蓝紫色,蒴果内藏 | 苦,寒;归肝、胆经 |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 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强中、湿疹瘙痒、肝火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胁痛 |
防风 | 多年生草本,根粗壮,茎二歧分枝,叶互生,复伞形花序,白色小花,双悬果长圆形 | 辛、甘,温;归膀胱、肝、脾经 |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 风寒感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 |
黄芪 | 多年生草本,根圆柱形,茎直立,叶羽状复叶,总状花序,蝶形花冠淡黄色至淡紫红色 | 甘,温;归肺、脾经 |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肌排脓 | 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 |
满山红 | 落叶灌木,叶倒卵形,花冠漏斗状,粉红色或淡紫红色,蒴果长圆形 | 苦、辛,寒;归肺经 | 止咳祛痰,清湿热 | 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湿热黄疸 |
车前子 | 多年生草本,叶基生,莲座状,卵状椭圆形,穗状花序,花小,绿白色,蒴果盖裂 | 甘,寒;归肝、肾、肺、小肠经 | 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化痰止咳 | 热淋涩痛、水肿尿少、泄泻、目赤肿痛、痰热咳嗽 |
蒲公英 | 多年生草本,叶莲座状,倒披针形,头状花序,舌状花黄色,瘦果褐色 | 苦、甘,寒;归肝、胃经 |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 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
板蓝根 | 二年生草本,根圆柱形,茎直立,叶长椭圆形,总状花序,黄色小花,角果长圆形 | 苦,寒;归心、胃经 |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 温病发热、发斑、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
甘草 | 多年生草本,根根茎圆柱形,茎直立,奇数羽状复叶,总状花序,蝶形花冠紫红色或蓝紫色 |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 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 |
黄连 | 多年生草本,根茎黄色,叶基生,卵状三角形,二歧或多歧聚伞花序,黄绿色小花 | 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咽肿痛 |
东北中草药资源特点与合理使用
东北中草药资源具有“道地性”和“多样性”两大特点,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等山脉是药材的核心产区,如长白山人参、抚顺辽五味、吉林龙胆草等,因生长环境独特,有效成分含量高,疗效显著,被称为“道地药材”,这些药材多生长在海拔较高、气候寒冷的地区,生长周期长,积累了丰富的活性物质,如人参的人参皂苷、五味子的五味子素等,是中医药“治未病”和慢性病调理的重要资源。
合理使用东北中草药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辨证施治,如风寒感冒宜用防风、生姜,风热感冒则适合金银花、连翘(虽表中未列,但东北常见);二是控制用量,细辛有小毒,用量一般不超过3克,甘草长期使用可能水肿,需遵医嘱;三是保护资源,野生人参、野生黄连等因过度采挖已濒危,应优先选用种植品,避免破坏生态。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东北中草药“关药”与南方“南药”在功效和应用上有何区别?
解答:“关药”指东北及华北北部出产的中药材,因气候寒冷,药材多具温补、散寒、祛湿之效,如人参大补元气、防风祛风散寒,适用于虚寒体质、风寒痹痛等;“南药”多产于南方湿热地区,性偏寒凉,以清热化湿、解毒为主,如黄连清热燥湿、藿香化湿解暑,适用于湿热病症、中暑等,两者功效差异源于地理气候,用药需结合地域和体质。
问题2:普通人如何辨别东北野生人参和园参?
解答:野生人参(山参)生长缓慢,特征为“芦长碗密,枣核艼,细纹横体,珍珠须”,芦头(根茎)有密集的“芦碗”(茎痕),主根纹细密且深,须根有明显的“珍珠点”(小瘤状突起);园参为人工种植,生长周期短,芦头短少,主根体形多呈圆柱形或菱形,纹粗而浅,须根少而光滑,珍珠点不明显,野生人参药效更佳,但价格昂贵,购买需通过正规渠道,避免假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