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大寒的中草药具体有哪些常见种类?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性大寒的中草药是指药性寒凉,清热作用强烈,能迅速清除体内实热、泻火解毒、凉血退热的一类中药,适用于高热、热毒炽盛、血热妄行、湿热痢疾等实热证候,这类中药药力峻猛,但若辨证不当或过量使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因此需严格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以下详细介绍常见的性大寒中草药,包括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

性大寒的中草药有那些

常见性大寒中草药详解

(一)清热泻火类

此类中药长于清泻气分实热,适用于高热、烦渴、口舌生疮、肺热咳喘等症。

  1. 石膏

    • 性味归经:性大寒,味甘、辛,归肺、胃经。
    • 功效主治: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主治温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牙痛、实热消渴等。
    • 用量用法:15-60g,打碎先煎;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血虚发热及孕妇慎用。
  2. 知母

    • 性味归经:性寒,味甘、苦,归肺、胃、肾经。
    • 功效主治: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主治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阴虚消渴、肠燥便秘等。
    • 用量用法:6-12g,煎服;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便溏者忌用。

(二)清热凉血类

此类中药能清解营血分热邪,适用于热入营血、斑疹吐衄、阴虚发热等症。

  1. 生地黄

    • 性味归经:性寒,味甘、苦,归心、肝、肾经。
    • 功效主治: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主治热病入营血、舌绛烦渴、温毒发斑、阴虚内热、消渴、便秘等。
    • 用量用法:10-30g,煎服;鲜品加倍,捣汁饮。
    •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湿中便溏者慎用。
  2. 玄参

    • 性味归经:性寒,味甘、苦、咸,归肺、胃、肾经。
    • 功效主治: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主治热病入营血、温毒发斑、咽喉肿痛、瘰疬、痈肿疮疡、阴虚发热等。
    • 用量用法:10-15g,煎服;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便溏者忌用,反藜芦。

(三)清热解毒类

此类中药善于清解热毒,适用于痈肿疔疮、咽喉肿痛、瘟疫毒热等症。

性大寒的中草药有那些

  1. 黄连

    • 性味归经:性大寒,味苦,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湿热痞满、高热神昏、湿热泻痢、痈肿疔疮、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等。
    • 用量用法:2-5g,煎服;研末吞服1-1.5g/次。
    • 注意事项:过量易致呕吐,脾胃虚寒者忌用。
  2. 金银花

    • 性味归经:性寒,味甘,归肺、心、胃经。
    •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主治痈肿疔疮、外感风热、热毒血痢、咽喉肿痛等。
    • 用量用法:10-15g,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用。
  3. 板蓝根

    •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归心、胃经。
    •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主治温病发热、发斑、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等。
    • 用量用法:10-15g,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用。

(四)清热燥湿类

此类中药苦寒燥湿,能清泄湿热,适用于湿热黄疸、泻痢、带下、湿疹等症。

  1. 黄芩

    •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主治湿热泻痢、肺热咳嗽、血热出血、胎动不安等。
    • 用量用法:3-10g,煎服;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
    •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用。
  2. 黄柏

    •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归肾、膀胱、大肠经。
    •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主治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毒疮疡、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
    • 用量用法:3-10g,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忌用。

(五)其他清热生津类

  1. 芦根

    性大寒的中草药有那些

    • 性味归经:性甘寒,归肺、胃经。
    • 功效主治: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主治热病烦渴、胃热呕逆、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等。
    • 用量用法:15-30g,煎服;鲜品30-60g,捣汁饮。
    •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用。
  2. 天花粉

    • 性味归经:性甘寒,归肺、胃经。
    • 功效主治:清热生津,消肿排脓,主治热病烦渴、肺热燥咳、疮疡肿毒、跌打肿痛等。
    • 用量用法:10-15g,煎服;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

性大寒中草药汇总表

药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用量(g) 注意事项
石膏 甘、辛,大寒 肺、胃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头痛 15-60 脾胃虚寒者慎用
黄连 苦,大寒 心、脾、胃、肝等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湿热泻痢、高热神昏、痈肿疔疮 2-5 过量致呕吐,脾胃虚寒忌用
生地黄 甘、苦,寒 心、肝、肾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热入营血、阴虚内热、消渴 10-30 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
玄参 甘、苦、咸,寒 肺、胃、肾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 咽喉肿痛、温毒发斑、阴虚发热 10-15 反藜芦,脾胃虚寒忌用
金银花 甘,寒 肺、心、胃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痈肿疔疮、外感风热、热毒血痢 10-15 脾胃虚寒者慎用
黄芩 苦,寒 肺、胆、脾等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湿热泻痢、肺热咳嗽、血热出血 3-10 脾胃虚寒者慎用
黄柏 苦,寒 肾、膀胱、大肠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湿热黄疸、热毒疮疡、阴虚发热 3-10 脾胃虚寒者忌用
芦根 甘寒 肺、胃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热病烦渴、胃热呕逆、肺热咳嗽 15-30 脾胃虚寒者慎用
天花粉 甘寒 肺、胃 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热病烦渴、肺热燥咳、疮疡肿毒 10-15 反乌头,脾胃虚寒便溏忌用

使用原则与注意事项

性大寒的中草药药力峻猛,使用时需严格遵循“辨证施治”原则:

  1. 辨证准确:仅适用于实热证,对虚热(如阴虚发热)、假热(如真寒假热)禁用或慎用。
  2. 中病即止:热退即停药,避免长期服用损伤脾胃阳气。
  3. 配伍得当:可配伍生姜、大枣、白术等健脾和胃之品,制约寒性;或与温里药(如附子、干姜)同用,治疗寒热错杂证。
  4. 特殊人群慎用:孕妇、儿童、老人及体质虚弱者需减量或遵医嘱,脾胃虚寒者禁用。

相关问答FAQs

哪些人群不宜使用性大寒的中草药?
答:以下人群应避免或慎用性大寒的中草药:①脾胃虚寒者(表现为畏寒怕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腹胀);②阳虚体质者(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腰膝冷痛);③孕妇(部分大寒药如黄连、栀子可能引起流产或影响胎儿);④气血虚弱者(面色萎黄、头晕乏力、心悸气短);⑤儿童及老人(脏腑功能较弱,易受寒凉损伤),若病情需要,应在医生指导下配伍温中或补益药物,减少用量。

性大寒的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答:不建议长期服用,性大寒的中草药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乏力等症状,甚至引发“寒中”之证,若病情需要长期使用(如慢性实热证、反复发作的痈肿疮毒),必须严格遵医嘱,定期复诊调整用药方案,同时配伍健脾和胃、温中益气的中药(如党参、白术、干姜),以顾护脾胃,并密切观察身体反应,一旦出现不适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血瘀如何选中药配方?中医治疗有哪些经典方剂?
« 上一篇 08-29
中草药功效作用图片如何直观展示其功效与应用价值?
下一篇 » 08-29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