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血瘀是指血液运行受阻,停滞于脉中或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消散,形成瘀血,进而影响脏腑功能的病理状态,其成因多与气滞、寒凝、热灼、气虚、外伤等有关,临床常见症状包括疼痛如针刺、部位固定、夜间加重,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象细涩或结代等,治疗血瘀需以“活血化瘀”为基本原则,同时根据病因病机配合行气、温经、清热、益气、养血等法,以下从经典方剂、临床加减及配伍思路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医治疗血瘀的中药配方。
经典活血化瘀方剂及应用
经典方剂是中医治疗血瘀的核心,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下为常用方剂及其具体应用:
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基础方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桃仁15g、红花10g、当归20g、川芎15g、白芍15g、熟地黄20g。
功效:活血化瘀,养血调经。
主治:血瘀兼血虚之证,如月经不调、痛经、经血有块、产后恶露不尽,或跌打损伤后瘀血肿痛,伴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等。
配伍特点: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为主,当归、熟地养血滋阴,川芎行气活血,白芍柔肝敛阴,共奏“祛瘀不伤正,养血不留瘀”之效。
血府逐瘀汤——行气活血代表方
出处:《医林改错》
组成: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5g、生地黄20g、牛膝15g、赤芍15g、桔梗10g、柴胡10g、枳壳10g、甘草6g。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之证,如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固定不移,或呃逆、日轻夜重,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舌质暗红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配伍特点:桃红四物汤去白芍、熟地,加生地凉血清热,牛膝引血下行,柴胡、枳壳、桔梗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尤其适用于气滞血瘀胸胁、头面之疾。
通窍活血汤——头面瘀血专方
出处:《医林改错》
组成: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麝香0.1g(冲服)、老葱3根、生姜10g、大枣5枚、黄酒适量。
功效:活血通窍,化瘀通络。
主治:头面瘀血之证,如头痛、头晕、脱发、白癜风、酒渣鼻,或脑震荡后遗症,伴健忘、失眠、舌紫暗等。
配伍特点:重用麝香芳香开窍,老葱、生姜温通散寒,黄酒引药上行,专攻头面瘀阻,对“瘀血上攻”所致病症效果显著。
经典方剂简表
方名 | 出处 | 核心组成 | 功效 | 主治重点 |
---|---|---|---|---|
桃红四物汤 | 《医宗金鉴》 | 桃仁、红花、当归、熟地 | 活血养血 | 妇科血瘀、跌打损伤 |
血府逐瘀汤 | 《医林改错》 | 桃红、四物(生地)、柴枳 | 活血行气 | 胸胁、头部气滞血瘀 |
通窍活血汤 | 《医林改错》 | 麝香、桃红、赤芍、老葱 | 活血通窍 | 头面瘀血、窍闭神昏 |
临床常见血瘀证型及加减配方
血瘀常兼夹其他病机,临床需根据具体证型灵活加减,以下为常见证型的治疗思路与配方示例:
气滞血瘀——行气为主,活血为辅
病因病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血行受阻,形成“气滞血瘀”。
症状:胀痛或刺痛,痛处不定,情绪波动加重,伴胸闷、喜太息,女性月经前乳房胀痛、痛经,舌紫暗、苔薄白,脉弦。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配方: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5g、川芎12g、柴胡10g、香附15g、郁金12g、枳壳10g、甘草6g。
加减:若疼痛剧烈加延胡索、五灵脂以增强活血止痛;若兼肝郁化火加丹皮、栀子清肝泻火。
寒凝血瘀——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病因病机:外感寒邪,或素体阳虚,寒凝血脉,血行不畅。
症状:冷痛,得温则减,遇寒加重,畏寒肢冷,舌淡紫、苔白滑,脉沉迟或紧。
代表方: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汤加减。
配方(少腹逐瘀汤):小茴香10g、干姜6g、延胡索15g、没药10g、当归15g、川芎12g、官桂6g、赤芍12g、蒲黄10g、五灵脂10g。
加减:若兼阳虚明显加附子、肉桂温阳散寒;若血瘀较重加桃仁、红花增强活血之力。
热灼血瘀——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病因病机:热邪炽盛,煎熬血液,血稠成瘀,或瘀血久郁化热。
症状:疼痛如灼,局部红肿,身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绛、苔黄燥,脉数。
代表方:清营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配方:水牛角30g(先煎)、生地20g、玄参15g、丹皮12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2g、川芎10g、黄连6g。
加减:若热毒炽盛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若瘀热互结重加大黄通腑泻热。
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病因病机:气虚推动无力,血行迟滞,日久成瘀。
症状:疼痛隐隐,劳累加重,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暗、边有瘀斑,脉弱或涩。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配方(补阳还五汤):黄芪60g、当归15g、赤芍12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6g、地龙10g。
加减:若兼血虚加熟地、白芍养血;若兼阳虚加桂枝、附子温阳通脉。
痰瘀互结——化痰散结,活血化瘀
病因病机:痰浊与瘀血互结,阻滞经络,多见于癥瘕、积聚等病。
症状:刺痛固定,或肿块坚硬,胸闷痰多,舌紫暗、苔腻,脉滑或涩。
代表方:丹参饮合二陈汤加减。
配方:丹参20g、檀香6g、砂仁6g、陈皮10g、半夏12g、茯苓15g、桃仁10g、红花10g、浙贝母12g。
加减:若肿块明显加三棱、莪术破血消癥;若痰湿重加苍术、厚朴燥湿化痰。
活血化瘀药的配伍原则
活血化瘀药的应用需遵循“辨证论治”原则,结合病情灵活配伍,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 配行气药:“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如川芎、香附、柴胡等,适用于气滞血瘀证。
- 配补血药:“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活血易耗血,需配当归、熟地、白芍等养血,防止活血伤正,如桃红四物汤。
- 配温里药:“寒则凝滞”,温经散寒助活血,如肉桂、干姜、附子等,适用于寒凝血瘀证。
- 配清热药:“热则煎灼”,清热凉血防血瘀,如丹皮、赤芍、黄芩等,适用于热灼血瘀证。
- 配益气药:“气虚则血瘀”,益气助推动,如黄芪、党参等,适用于气虚血瘀证。
用药注意事项
- 禁忌人群:孕妇、月经期女性(尤其月经过多者)禁用或慎用活血化瘀药,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以免增加出血风险;有出血倾向者(如胃溃疡、血小板减少)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煎服方法:部分活血药(如麝香、红花)不宜久煎,需后下或冲服;活血化瘀药多性峻猛,中病即止,长期服用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 饮食禁忌:服药期间忌生冷、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避免同时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防止出血风险增加。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血瘀体质的人日常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调理?
解答:血瘀体质者可从饮食、运动、情志、起居等方面综合调理,饮食宜多吃具有活血作用的食物,如山楂、黑木耳、洋葱、玫瑰花茶、红糖等,少吃生冷寒凉食物(如冷饮、西瓜);运动可选择快走、瑜伽、八段锦等有氧运动,促进气血运行,避免久坐不动;情志保持舒畅,避免长期抑郁或暴怒,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起居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注意保暖(尤其腰腹、四肢),避免寒冷刺激。
问题2:服用活血化瘀中药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解答:首先需严格辨证,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避免自行判断用药;服药期间注意观察身体反应,若出现牙龈出血、皮肤瘀斑、黑便等出血倾向,或腹痛、恶心等不适,需立即停药并就医;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老年患者需慎用,具体用药需遵医嘱;长期服用活血化瘀药者,建议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监测药物安全性;同时避免与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氯吡格雷)同服,以免增加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