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动植物药材是中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载着传统医学的智慧,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组成,由于过度采挖、栖息地破坏、非法贸易等多重因素,许多动植物药材正面临生存危机,不仅威胁生态平衡,也影响着传统医药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全球范围内濒危动植物药材的保护形势严峻,亟需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行动。
从现状来看,我国常用的濒危动植物药材数量惊人。《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显示,约120种药用动物处于濒危状态,《中国珍危濒危植物红皮书》则记录了超过100种药用植物的生存危机,穿山甲鳞片传统用于活血化瘀、通络下乳,但因非法捕猎导致其数量锐减,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红豆杉的树皮和枝叶含有的紫杉醇是抗癌药物的重要成分,过度采剥使其野生资源几近枯竭;野生人参因长期采挖,已极难在自然环境中发现,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这些药材的濒危,直接导致临床用药供应紧张,部分经典方剂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
濒危动植物药材危机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首先是过度采挖和利用,在市场需求驱动下,采挖者往往采取“杀鸡取卵”式采集,如采挖冬虫夏草时破坏草皮,导致植被难以恢复;捕杀麝取麝香时直接杀死个体,使麝类种群增长缓慢,其次是栖息地丧失与退化,农业开垦、城市化扩张、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破坏了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如野生石斛附生的树干减少,其自然繁殖受阻,非法贸易是重要推手,部分药材因利润高企,成为走私团伙的目标,尽管我国已出台《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但地下交易仍屡禁不止,药用需求增长与替代技术研发不足的矛盾也加剧了危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健康意识提升,中药材需求逐年增加,而人工培育、替代品研发等技术未能及时跟上,导致野生资源被过度依赖。
濒危动植物药材的减少,带来的影响深远,在生态层面,动植物是生态链的重要环节,其消失可能导致生态失衡,穿山甲以白蚁和蚂蚁为食,其数量减少会引发森林虫害;药用植物减少会影响传粉昆虫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在医药层面,传统中医药强调“道地药材”,野生药材因生长周期长、环境复杂,其有效成分含量往往高于人工培育品,资源枯竭直接影响临床疗效,部分濒危药材是现代药物研发的源泉,如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治疗疟疾,若这些物种消失,可能错失更多药物研发机会。
面对危机,我国已采取多项保护措施,在法律法规方面,不断完善保护体系,将濒危药材纳入重点保护名录,严禁非法猎捕、采挖和交易;在人工培育方面,推动技术攻关,如穿山甲人工繁育、林下仿生种植(如林下参、林下石斛),实现“以养代采”;在替代研究方面,利用生物技术合成有效成分,如人工麝香已成功替代天然麝香,被纳入《中国药典》;在国际合作方面,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与其他国家联合打击走私,保护工作仍面临挑战,如部分物种人工培育技术不成熟、基层监管力量薄弱、公众保护意识不足等。
典型濒危动植物药材保护现状如下表所示:
药材名称 | 主要药用部位 | 濒危原因 | 保护措施与现状 |
---|---|---|---|
穿山甲 | 鳞片 | 非法捕猎、栖息地破坏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人工繁育技术攻关中,野外种群数量极低 |
红豆杉 | 树皮/枝叶 | 过度采剥、生长缓慢 |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建立人工种植基地,紫杉醇实现半合成生产 |
野生甘草 | 根茎 | 过度采挖、草原退化 |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推行围栏封育、人工种植,但野生资源仍稀缺 |
冬虫夏草 | 子座 | 过度采挖、气候变化 | 高价值驱动采挖,实施限采令,但产量持续下降 |
麝 | 麝香腺体 | 猎杀、栖息地破碎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人工麝香研发成功并应用,野生麝种群缓慢恢复 |
针对濒危动植物药材的保护,公众也需参与其中,以下为两个常见问题的解答:
Q1:既然濒危药材面临生存危机,为何中医药仍部分使用?
A:中医药并非“无节制使用”濒危药材,而是强调“保护性利用”,通过人工培育、替代品研发(如人工麝香、合成龙脑)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对确需使用的濒危药材,严格执行审批制度,限定来源和用量,确保“合法、合规、可控”,传统医药也在与时俱进,推动“以用促保”——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反哺保护,如建立药用动植物保护区,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Q2:普通人如何为保护濒危动植物药材贡献力量?
A:普通人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理性消费,优先选择人工培育药材,拒绝购买来源不明的濒危动植物制品(如穿山甲鳞片、野生虎骨等);二是主动宣传,向身边人普及濒危药材保护知识,破除“野生药材更有效”的误区;三是支持公益,关注并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植物园等机构的保护项目,或通过举报非法交易行为(如拨打110或林业部门举报电话),共同守护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