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叶为大戟科植物白背叶Mallotus apelta(Lour.)Muell. Arg.的叶或根,是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中草药,因其叶背密被灰白色星状毛而得名,该药在岭南民间应用历史悠久,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痒、活血止血、消肿止痛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肺热咳嗽、泄泻痢疾、湿疹疥癣、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等多种病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背叶含有黄酮类、生物碱、鞣质、挥发油、三萜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止血、抗氧化、保肝等广泛的药理活性,其临床应用价值日益受到重视。
从植物形态来看,白背叶为灌木或小乔木,高1-3米,小枝、叶柄和花序均密被淡黄色星状绒毛;叶互生,阔卵形或卵圆形,长7-15厘米,宽5-1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圆或浅心形,边缘具细锯齿,叶面绿色,无毛或近无毛,叶面主脉上常疏生星状毛,叶背灰白色,密被星状绒毛,基出脉3-5条;花单性,雌雄异株,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雄花序长10-20厘米,雌花序较短,果序长达30厘米;蒴果近球形,密被软刺和星状毛,直径约4-6毫米,熟时红褐色,顶端具宿存花柱,其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叶多鲜用或晒干备用。
在性味归经方面,白背叶叶味苦、辛,性平;根味微苦,性凉,归肝、脾、肺经,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其叶长于清热解毒、祛湿止痒,多用于外治;根偏于清热利湿、活血止血,内服外用皆宜,如《岭南采药录》记载:“白背叶叶,捣烂敷疮,能去毒生肌;根,治痨伤吐血,理跌打损伤。”《广西中药志》亦云:“根,清热,收涩,治泄泻,痢疾,黄疸,风湿痛,叶,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湿疹烂痒。”
白背叶的功效主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可配伍金银花、连翘、薄荷等;若治肺热咳嗽,痰黄稠黏,可加鱼腥草、黄芩、瓜蒌皮等以清肺化痰,二是祛湿止痒,用于湿热泻痢、湿疹、疥癣等,单用或配伍苦参、地肤子、白鲜皮等煎水外洗;若治妇女带下过多,属湿热下注者,可配黄柏、苍术、车前子等内服,三是活血止血,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可取鲜叶捣烂外敷;治外伤出血,可研末撒患处或鲜叶捣敷;若治吐血、衄血、崩漏等出血证,可配侧柏叶、仙鹤草、茜草根等以增强止血功效,四是消肿止痛,用于痈肿疮毒、乳痈等,鲜叶捣烂外敷,或配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内服。
现代化学成分研究显示,白背叶的活性成分丰富,其叶和根中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如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及其苷类)、生物碱(如白背叶碱)、鞣质(没食子酸、儿茶素)、挥发油(含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等)、三萜类(如白背叶酸、熊果酸)、酚类、有机酸及多糖等,这些成分是其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例如黄酮类和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生物碱类成分对多种细菌和病毒有抑制作用;鞣质类成分则具有收敛止血和止泻的功效。
药理作用研究表明,白背叶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抗炎作用方面,白背叶提取物能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等炎症反应,降低炎症组织中前列腺素E2(PGE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有关,抗菌抗病毒作用方面,体外实验显示,白背叶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抗菌活性可能与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抑制细菌DNA合成有关,止血作用方面,白背叶叶和根的水提物能缩短小鼠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促进血小板聚集,其止血机制可能与增加血小板数量、促进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有关,保肝作用方面,白背叶提取物对四氯化碳(CCl4)、对乙酰氨基酚等化学性肝损伤模型小鼠有保护作用,能降低血清ALT、AST水平,减轻肝组织病理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抑制脂质过氧化、抑制肝细胞凋亡相关,白背叶还具有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作用,显示出广阔的开发前景。
在临床应用中,白背叶的用法多样,内服:煎汤,根10-15g,鲜叶15-30g;或研末吞服,每次1-3g,外用:适量,鲜叶捣敷;或研末撒布;或煎水洗,治疗感冒发热,取白背叶根15g,鸭脚木叶15g,岗梅根30g,水煎服;治疗湿疹,取鲜白背叶适量,水煎外洗,每日2-3次;治疗跌打肿痛,取鲜白背叶叶、鲜韭菜各适量,捣烂外敷患处;治疗外伤出血,取白背叶叶晒干研末,撒于伤口压迫止血。
使用白背叶时需注意以下事项:一是孕妇慎用,其活血作用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二是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大量内服,以免引起腹泻;三是外用时应观察皮肤反应,若出现红肿、瘙痒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用;四是有出血倾向者(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五是避免与乌头、附子等大热之药同用,以免药性冲突。
为更直观展示白背叶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现将其归纳如下表:
化学成分类别 | 代表性成分 | 主要药理作用 |
---|---|---|
黄酮类 | 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 | 抗炎、抗氧化、抗菌、调节免疫 |
生物碱 | 白背叶碱 | 抗菌、抗病毒、抗肿瘤 |
鞣质 | 没食子酸、儿茶素 | 收敛止血、止泻、抗氧化 |
挥发油 | 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 | 抗菌、抗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
三萜类 | 白背叶酸、熊果酸 | 抗炎、保肝、抗肿瘤、降血糖 |
相关问答FAQs
Q1:白背叶与白英如何区分?两者功效有何不同?
A:白背叶与大戟科植物白背叶(Mallotus apelta)为同一植物,而白英为茄科植物白英(Solanum lyratum)的全草,两者名称中虽均有“白背”或“白英”,但科属、形态及功效差异显著,白背叶叶背密被灰白色星状毛,叶面绿色,茎枝密被淡黄色星状绒毛;白英叶多为卵形或琴形,叶面无毛或疏生短毛,叶背无星状毛,茎枝被绒毛或无毛,功效上,白背叶长于清热解毒、祛湿止痒、活血止血,主治感冒、湿疹、跌打损伤、出血等;白英则长于清热解毒、祛风化痰、抗癌,主治肺热咳嗽、癌肿(如肺癌、胃癌)、疮痈肿毒等,两者不可混淆,需在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
Q2:白背叶可以长期服用吗?有哪些禁忌人群?
A:白背叶不建议长期服用,虽然其性味平和,但长期大量使用可能损伤脾胃,尤其脾胃虚寒者易出现腹泻、腹痛等不适;其活血作用可能对月经量多的女性或孕妇造成影响,禁忌人群主要包括:孕妇(活血作用可能引起流产)、月经期女性(可能导致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脾胃虚寒者(易加重寒性症状)、过敏体质者(可能对白背叶中的成分过敏,出现皮疹、瘙痒等)、出血性疾病患者(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加重出血),若需长期使用,应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定期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并密切观察身体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