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咳祛痰中草药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止咳祛痰是中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思路,中草药凭借多靶点、副作用小等优势,在缓解咳嗽、稀释痰液、促进排痰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中医认为,咳嗽与痰饮的形成多与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不纳气等相关,需根据病因(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病性(寒热虚实)及病程长短(新咳久咳)辨证选药,以下从分类、代表药物、配伍应用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介绍止咳祛痰中草药。

止咳祛痰中草药

止咳祛痰中草药的分类及代表药物

止咳祛痰中草药按功效可分为宣肺止咳、润肺止咳、化痰散结、降气化痰四类,各类药物作用特点不同,需结合症状选用。

(一)宣肺止咳类

此类药物多辛散轻扬,能宣发肺气、开郁散结,适用于外感咳嗽(如风寒、风热)、肺气郁滞所致的咳嗽痰多、胸闷不畅。

  • 桔梗:性味苦、辛,平,归肺经,功效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桔梗含桔梗皂苷,能刺激呼吸道黏膜,反射性增加痰液分泌,稀释痰液并促进排出;同时有抗炎、镇痛作用,用量一般3-10克,煎服,注意:用量过大易引起恶心呕吐,胃溃疡患者慎用。

  • 前胡:性味苦、辛,微寒,归肺经,功效降气化痰、宣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咳嗽痰多、气喘胸闷,前胡含前胡皂苷、挥发油,能增强呼吸道分泌,祛痰作用显著,同时对支气管痉挛有缓解作用,用量3-10克,煎服;风寒咳嗽者不宜单用。

(二)润肺止咳类

此类药物多甘凉柔润,能滋养肺阴、润肺止咳,适用于燥咳、阴虚咳嗽(如干咳无痰、痰少而黏、口干咽燥)。

  • 川贝母:性味苦、甘,微寒,归肺、心经,功效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瘰疬疮肿,川贝母分为松贝、青贝、炉贝,其中松贝润肺止咳力佳,适用于虚劳咳嗽;浙贝母(象贝母)则偏于清热化痰,适用于热咳,用量3-10克,打碎后煎服;反乌头,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止咳祛痰中草药

  • 枇杷叶:性味苦,微寒,归肺、胃经,功效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逆,枇杷叶含苦杏仁苷、挥发油,能镇咳、祛痰,同时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需刷去绒毛,蜜炙后可增强润肺止咳之效,用量6-10克,煎服。

(三)化痰散结类

此类药物能化解痰浊、软坚散结,适用于痰湿阻肺、痰热壅滞所致的咳嗽痰稠、痰黏难咯,或兼有瘰疬、痰核等症。

  • 半夏:性味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湿痰寒痰、咳嗽气逆、痰多清稀、胸脘痞闷,半夏含生物碱、挥发油,具有显著的镇咳、祛痰作用,需经炮制(如姜半夏、法半夏)降低毒性,用量3-10克,煎服;生品宜外用,孕妇慎用。

  • 天南星:性味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功效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用于湿痰、寒痰咳嗽,风痰眩晕,中风口噤,痈疽肿痛,天南星与半夏功效相似,但燥烈之性更强,适用于顽痰停聚者,需炮制后使用,用量3-10克,孕妇慎用。

(四)降气化痰类

此类药物性味沉降,能降逆肺气、化痰止咳,适用于肺气上逆所致的咳嗽气喘、痰多胸闷,尤其适用于痰壅气逆之重症。

  • 旋覆花:性味苦、辛、咸,微温,归肺、胃、大肠经,功效降气化痰、降逆止呕,用于痰多气壅、咳嗽痰喘、痰饮蓄结、胸膈痞满,旋覆花含黄酮类、菊糖,能增加支气管分泌,稀释痰液,同时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用量3-10克,需包煎(避免绒毛刺激咽喉)。

    止咳祛痰中草药

  • 紫苏子:性味辛,温,归肺经,功效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紫苏子含脂肪油、氨基酸,能镇咳、祛痰、平喘,同时有润肠通便作用,适用于兼有大便秘结者,用量5-10克,煎服;阴虚喘咳、脾虚便溏者慎用。

常用止咳祛痰中草药简表

为便于查阅,现将上述代表性中草药的关键信息归纳如下:

药名 性味归经 功效主治 常用用量 使用注意
桔梗 苦、辛,平,肺经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咳嗽痰多,咽痛 3-10克 胃溃疡者慎用,不宜过量
前胡 苦、辛,微寒,肺经 降气化痰,宣散风热;风热咳嗽痰多 3-10克 风寒咳嗽慎用
川贝母 苦、甘,微寒,肺、心经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燥咳、虚劳咳 3-10克 反乌头,浙贝偏清热,松贝偏润肺
枇杷叶 苦,微寒,肺、胃经 清肺止咳,降逆止呕;肺热咳喘,呕逆 6-10克 需去绒毛,蜜炙增强润肺
半夏 辛,温,有毒,脾、胃、肺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湿痰寒痰咳喘 3-10克 生品有毒,需炮制,孕妇慎用
旋覆花 苦、辛、咸,微温,肺、胃经 降气化痰,降逆止呕;痰壅气逆咳喘 3-10克 需包煎,避免绒毛刺激咽喉
紫苏子 辛,温,肺经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痰喘便秘 5-10克 阴虚便溏者慎用

配伍应用与注意事项

(一)配伍原则

止咳祛痰中草药常需配伍使用,以提高疗效:

  • 外感咳嗽:需配解表药,如风寒咳嗽配麻黄、杏仁(如三拗汤);风热咳嗽配桑叶、菊花(如桑菊饮)。
  • 内伤咳嗽:需配补益药,如肺阴虚配沙参、麦冬(如沙参麦冬汤);脾虚生痰配茯苓、白术(如六君子汤)。
  • 痰热壅肺:配清热药,如黄芩、瓜蒌(清气化痰丸);痰湿阻肺配陈皮、茯苓(二陈汤)。

(二)使用注意事项

  1. 辨证论治:咳嗽分寒热虚实,不可盲目用药,风寒咳嗽(痰白清稀、恶寒发热)不宜用寒凉药(如川贝母、黄芩);风热咳嗽(痰黄黏稠、咽痛)不宜用温燥药(如半夏、干姜)。
  2. 特殊人群用药:孕妇慎用活血、行气、峻下及有毒药物(如半夏、天南星、川芎);儿童用量需酌减,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 煎煮方法:贝壳类(如川贝母)、种子类(如紫苏子)需打碎后煎煮,有效成分更易溶出;旋覆花、辛夷等需包煎,避免绒毛刺激咽喉;薄荷、砂仁等后下,以免挥发油损失。
  4. 饮食禁忌:服药期间忌生冷、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助湿生痰,影响药效。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止咳祛痰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解答:不建议自行长期服用,止咳祛痰中草药多作用于肺、脾二脏,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功能,导致食欲不振、腹泻等;部分药物(如半夏、天南星)有毒性,长期使用可能蓄积中毒;咳嗽病因复杂,长期服用可能掩盖病情(如肺结核、肺癌等),延误治疗,建议在中医师辨证后,短期服用(一般不超过1周),症状缓解即停;若咳嗽持续不愈,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问题2:如何区分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分别选用哪些中草药?
解答:风寒咳嗽多因感受风寒邪气,症状表现为咳嗽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舌苔薄白,宜选用辛温解表、宣肺止咳的中草药,如生姜(解表散寒止呕)、紫苏叶(发散风寒,行气和胃)、杏仁(降气止咳)、桔梗(宣肺祛痰),可配伍麻黄(发汗平喘)、甘草(调和诸药),代表方剂如三拗汤、止嗽散,风热咳嗽多因感受风热邪气,症状表现为咳嗽频剧、痰黄黏稠、咽痛喉燥、发热微恶风、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黄,宜选用辛凉解表、清热化痰的中草药,如金银花(清热解毒)、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配伍黄芩(清热燥湿)、瓜蒌(清热涤痰),代表方剂如桑菊饮、银翘散,需注意,若咳嗽兼有气虚、阴虚等,需在解表止咳基础上配伍补益药物,扶正祛邪。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麝香药材价格
« 上一篇 今天
中草药制远志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