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甘菊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用植物,在传统医学和现代研究中均具有重要地位,其干燥头状花序作为药用部位,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和保健价值,洋甘菊原产欧洲,现广泛分布于全球温带地区,在中国多地亦有栽培,以花大、色白、香气浓郁者为佳,本文将从植物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介绍洋甘菊药材。
植物来源与形态
洋甘菊为菊科植物,常见栽培种有德国洋甘菊(Matricaria chamomilla L.)和罗马洋甘菊(Chamaemelum nobile (L.) All.),德国洋甘菊为一年生草本,高15-60cm,茎直立多分枝,具细纵棱;叶互生,二至三回羽状全裂,裂片细线形;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直径1-2cm,舌状花白色,管状花黄色,花盘中空;瘦果无冠毛,罗马洋甘菊为多年生草本,植株较矮,头状花序花盘凸起,区别于德国洋甘菊,两者药用部位均为干燥头状花序,采收于花期,晒干或阴干后除去花柄及杂质。
化学成分
洋甘菊的药理活性源于其复杂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黄酮类、倍半萜内酯、多糖及有机酸等,其中挥发油含量约0.3%-1.5%,主要成分为α-红没药醇(α-bisabolol)、母菊奥(chamazulene)、母菊醇(bisabolol)等,具有抗炎、抗菌及皮肤修复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如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等,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及抗焦虑活性;倍半萜内酯类(如母菊酯)是其抗炎、抗过敏的核心成分;多糖类则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各成分协同作用,共同构成洋甘菊的药理基础。
药理作用
- 抗炎与免疫调节:洋甘菊挥发油中的α-红没药醇和母菊奥能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的合成,减轻炎症反应;黄酮类化合物可抑制NF-κB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6)的表达,对关节炎、胃炎等炎症性疾病具有改善作用,多糖类成分能激活巨噬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 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芹菜素作为GABA受体正向变构调节剂,具有镇静、抗焦虑及助眠作用,临床用于缓解失眠、紧张性头痛及神经衰弱,研究表明,洋甘菊提取物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周期,且无依赖性。
- 消化系统保护:洋甘菊能促进胃肠平滑肌松弛,缓解痉挛性腹痛,同时刺激胆汁分泌,促进脂肪消化,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腹胀及肠易激综合征,其抗炎特性还可减轻胃炎、胃溃疡的黏膜损伤。
- 皮肤护理与伤口修复:外用洋甘菊制剂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加速伤口愈合,改善湿疹、皮炎、痤疮等皮肤问题。α-红没药醇能增强皮肤屏障功能,减少水分流失,适用于敏感肌护理。
- 抗菌与抗氧化: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同时其抗氧化成分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延缓细胞衰老,预防氧化应激相关疾病。
临床应用
- 内服: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目赤(配伍菊花、薄荷);缓解焦虑失眠(单用或配伍酸枣仁、合欢皮);改善消化不良、胃脘疼痛(配伍陈皮、木香);辅助治疗高血压(配决明子、夏枯草)。
- 外用:煎汤含漱治疗口腔溃疡、牙龈炎;煎水湿敷或制成软膏治疗皮肤湿疹、烧伤、痔疮;加入洗发水中缓解头皮屑、瘙痒。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研末调敷或制成酊剂,现代制剂包括洋甘菊茶剂、胶囊、精油及乳膏等,茶剂每日3-5g,分2-3次冲泡。 注意事项:① 孕妇慎用,因其可能促进子宫收缩;② 对菊科植物过敏者禁用,避免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③ 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可能引起嗜睡、恶心等不良反应;④ 与抗凝药(如华法林)同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需遵医嘱。
化学成分与主要作用表
成分类别 | 代表化合物 | 主要作用 |
---|---|---|
挥发油 | α-红没药醇、母菊奥 | 抗炎、抗菌、皮肤修复 |
黄酮类 | 芹菜素、木犀草素 | 抗氧化、抗焦虑、调节中枢神经 |
倍半萜内酯 | 母菊酯 | 抗炎、抗过敏 |
多糖 | 多糖类 | 免疫调节 |
相关问答FAQs
Q1:洋甘菊可以长期饮用吗?
A:不建议长期大量饮用,洋甘菊性凉,长期过量可能导致脾胃虚寒,出现腹泻、食欲不振等不适,一般建议连续饮用不超过2周,若需长期调理,应咨询中医师,根据体质搭配其他药材,并定期暂停使用。
Q2:洋甘菊和菊花有什么区别?
A:两者科属、功效均有差异,洋甘菊为菊科母菊属植物,性凉,味甘微苦,长于疏风清热、抗焦虑助眠,适合情绪紧张、失眠者;菊花为菊科菊属植物(如杭白菊、贡菊),性微寒,味甘苦,偏于平肝明目、清热解毒,更适用于肝火旺盛引起的头痛目赤、咽喉肿痛,洋甘菊的抗炎、皮肤修复作用更突出,而菊花在清肝明目方面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