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var. major N.E. Br.或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切片干燥而成,是临床常用消食药,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的功效,以下从药材基源、形态特征、图片识别要点、规格对比及常见伪品鉴别等方面详细介绍,并附相关问答。
药材基源与别名
山楂以“红果”“山里红”之名广为人知,药用部位为其成熟果实,主产于山东、河北、辽宁、河南等地,其中山东沂南、河北兴隆等地为道地产区,根据炮制方法不同,分为生山楂、炒山楂、焦山楂,三者性状与功效有所差异,需通过图片特征准确辨别。
药材形态特征(附图片识别要点)
植物形态(原植物识别基础)
山里红:落叶小乔木,高可达6米,枝条紫褐色,有稀疏皮孔;叶片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边缘有3-5对羽状浅裂,叶片基部宽楔形,两面沿叶脉有短柔毛;伞房花序,花瓣白色,近圆形;果实近球形,直径1.5-2.5厘米,深红色,有淡黄色斑点。
山楂:与山里红相似,但叶片多羽状深裂,分裂较深,果实较小,直径1-1.5厘米。
药材性状(干燥果实特征)
生山楂:为圆形片状,直径1-2.5厘米,厚0.2-0.4厘米,外皮皱缩,紫红色或棕红色,具细密皱纹及灰白色小斑点(油室),顶端有残留花萼,基部有果柄或果柄痕,果肉深黄色至浅棕色,质硬而脆,果核浅黄色,扁球形,背部有1-3条沟纹,气微,味酸、微甜。
炒山楂:形如生山楂,表面深黄色或棕黄色,偶有焦斑,气味微酸带焦香。
焦山楂:形如生山楂,表面焦褐色,内部深黄色,质地疏松,有焦香气,味微苦。
不同规格山楂药材性状对比表
规格 | 外皮颜色 | 表面特征 | 果肉颜色 | 气味 | 味道 |
---|---|---|---|---|---|
生山楂 | 紫红色/棕红色 | 皱缩,灰白色果点明显 | 深黄/浅棕 | 气微 | 酸、微甜 |
炒山楂 | 深黄/棕黄色 | 偶有焦斑,皱纹稍平展 | 黄色 | 微酸带焦香 | 酸 |
焦山楂 | 焦褐色 | 多焦斑,质地疏松 | 深黄 | 焦香气 | 微苦 |
图片识别关键点
通过图片辨别山楂药材时,需重点关注以下特征:
- 颜色:生山楂外皮以紫红色为佳,颜色过浅(暗红)可能为未成熟或储存过久;炒山楂需均匀深黄,局部焦斑属正常;焦山楂整体焦褐,无焦黑(焦黑则过炮制)。
- 表面细节:正品果点(油室)细密、分布均匀,伪品(如人工染色山楂)果点模糊或颜色不自然;生山楂皱褶明显,炒、焦山楂因加热皱褶稍平。
- 断面与果核:切片可见果核(浅黄色、背部有沟纹),伪品(如山楂叶伪充)无果核或果核形状异常;焦山楂断面疏松,可见焦化颗粒。
常见伪品鉴别
市场上常见伪品为野山楂(南山楂)及染色山楂,需通过图片特征区分:
- 野山楂:果实较小(直径0.8-1.2厘米),切片类圆形,外皮灰棕色,果点稀疏且色深,味酸涩(正品味酸微甜)。
- 染色山楂:颜色过于艳丽(鲜红或紫红),擦拭后掉色,果点分布不均,断面颜色单一(无黄白色果核)。
药用价值简述
山楂性微温,味酸、甘,归脾、胃、肝经,生山楂长于活血化瘀(用于产后瘀阻、恶露不尽),炒山楂偏于消食化积(用于肉食积滞、腹胀),焦山楂善于止泻(用于脾虚泄泻),现代研究表明,山楂含山楂酸、黄酮类等成分,能促进消化、调节血脂、保护心血管。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山楂药材图片中如何区分生山楂和炒山楂?
答:生山楂图片中外皮呈紫红色或棕红色,表面皱缩明显,灰白色果点突出,果肉浅棕色,气味微酸;炒山楂外皮为深黄色或棕黄色,局部有焦斑,皱纹较平展,果肉黄色,气味微酸带焦香,生山楂切片边缘较锋利,炒山楂因加热质地稍软,边缘略卷曲。
问题2:为什么有些山楂药材图片颜色发暗,可能是质量问题吗?
答:颜色发暗的山楂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储存时间过长,导致色素分解、果肉氧化,有效成分流失,药效降低;二是炮制时火候过大(如过度烘烤)或受潮发霉,此类药材表面可能有霉斑、异味,不宜使用,优质山楂药材应外皮红润、皱纹清晰、无霉变,颜色自然过渡(生山楂紫红中透黄,炒山楂深黄带焦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