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与水湿,若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停聚体内,则形成“湿邪”,常见症状如肢体困重、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苔白腻等,健脾是祛湿的根本,通过合理运用中药材,既能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又能直接排出体内湿邪,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以下详细介绍常用健脾祛湿中药材的性味、功效与应用。
补气健脾类
此类药材以补益脾气为主,适用于脾虚导致的运化无力、湿浊内停。
黄芪:性甘,微温,归脾、肺经,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临床用于脾虚气弱引起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以及气虚水肿、小便不利;还可用于表虚自汗、易感冒者,用法:煎服,9-30g,或用生黄芪泡水代茶,注意:表实邪盛、气滞湿阻者慎用,避免“闭门留寇”。
党参:性甘,平,归脾、肺经,功效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生津养血,适用于脾肺气虚的食少倦怠、便溏,以及气血两虚的面色萎黄、心悸,用法:煎服,9-30g,可炖肉或煮粥,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实证、热证忌服。
白术:性苦、甘,温,归脾、胃经,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尤其擅长治疗脾虚湿盛导致的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还可用于脾虚气弱的胎动不安,用法:煎服,6-12g,炒用偏健脾,生用偏燥湿,注意:阴虚内热、津液亏耗者慎用,以免助火伤阴。
山药:性甘,平,归脾、肺、肾经,功效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药食同源,适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以及肺虚喘咳、肾虚遗精,用法:煎服,15-30g,或打粉冲服、煮粥,注意:湿盛中满、有积滞者不宜单独使用,以免滋腻碍胃。
利水渗湿类
此类药材能通利水道,排除体内湿邪,适用于水湿内停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茯苓:性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既能利水,又能健脾,为“利水渗湿要药”,用于水肿尿少、脾虚食少、便溏,以及心脾两虚的惊悸失眠,用法:煎服,10-15g,可去皮茯苓或茯神(带根木心,偏宁心),注意:虚寒精滑者慎用。
薏苡仁:性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适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以及脾虚湿泻、风湿痹痛;还能清肺排脓,治疗肺痈、肠痈,用法:煎服,9-30g,炒用偏健脾,生用偏利湿,注意:孕妇慎用;津液不足者不宜大量长期使用。
泽泻:性甘、寒,归肾、膀胱经,功效利水渗湿,泄热,擅长治疗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痰饮眩晕,以及湿热淋浊、遗精,用法:煎服,6-12g,盐炒可引药入肾,注意:肾虚精滑、无湿热者禁用,以免滑精。
温里化湿类
此类药材性温燥,能温化寒湿,适用于寒湿阻滞中焦引起的脘腹胀满、呕吐泄泻等。
苍术:性辛、苦,温,归脾、胃、肝经,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燥湿力强,为“燥湿健脾主药”,用于湿阻中焦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以及风寒湿痹、夜盲症,用法:煎服,5-10g,米泔水炒可缓和燥性,注意: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厚朴:性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适用于湿阻中焦的脘腹胀满、食积气滞,以及痰饮喘咳、七情郁结,用法:煎服,3-10g,姜炒可减其温燥,注意:孕妇慎用;气虚津亏者忌用,以免耗气伤津。
芳香化湿类
此类药材气味芳香,能化湿醒脾,适用于湿浊困脾引起的脘痞呕恶、口中黏腻等。
藿香:性辛,微温,归脾、胃、肺经,功效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用于湿阻中焦的脘腹胀满、呕吐泄泻,以及暑湿感冒、胸闷吐泻,用法:煎服,5-10g,鲜品加倍,后下,注意:阴虚血燥者不宜用。
佩兰:性辛,平,归脾、胃、肺经,功效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与藿香相似,但长于化湿浊、醒脾开胃,适用于湿浊中阻的脘痞呕恶、口中甜腻,以及脾虚湿浊的食欲不振,用法:煎服,6-10g,后下,注意:阴虚血燥者慎用。
常用健脾祛湿中药材汇总表
药材名称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应用场景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
黄芪 | 甘微温,归脾肺经 | 补气升阳,固表利水 | 脾虚乏力、水肿、自汗 | 9-30g煎服 | 表实邪盛、气滞湿阻者慎用 |
白术 | 苦甘温,归脾胃经 |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 脾虚湿盛、腹胀泄泻、胎动不安 | 6-12g煎服 | 阴虚内热者慎用 |
茯苓 |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水肿尿少、脾虚食少、心悸失眠 | 10-15g煎服 | 虚寒精滑者慎用 |
薏苡仁 | 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 | 水肿、脾虚泄泻、风湿痹痛 | 9-30g煎服 | 孕妇慎用;津液不足者不宜久服 |
苍术 | 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 湿阻中焦、脘腹胀满、夜盲症 | 5-10g煎服 | 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
藿香 | 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 芳香化湿,和中解暑 | 湿阻呕吐、暑湿感冒 | 5-10g煎服 | 阴虚血燥者不宜用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哪些人群适合使用健脾祛湿中药材?
解答:适合人群包括:①久坐少动者:缺乏运动,气血运行不畅,易致湿浊内停;②饮食不节者:过食生冷、油腻、甜腻食物,损伤脾阳,运化失常;③湿邪侵袭者:居住环境潮湿、淋雨,长期处于空调环境,外湿引动内湿;④脾虚体质者: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体胖大有齿痕;⑤产后或术后人群:气血亏虚,脾失健运,易出现水肿、腹泻等湿阻症状,需注意,湿热蕴结(如口苦、舌苔黄腻)或阴虚火旺(如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者不宜盲目使用。
问题2:长期服用健脾祛湿中药材需要注意什么?
解答:长期服用需注意:①辨证论治:需在医师指导下判断体质类型(如气虚、阳虚、湿热等),避免盲目使用温燥药材(如苍术、厚朴)耗伤阴津;②配伍合理:脾虚湿盛者常需健脾与祛湿同用(如“四君子汤”配“五苓散”),或加入理气药(如陈皮)防止滋腻;③饮食配合:服药期间避免生冷、油腻、甜腻食物,减少湿邪来源,可适当食用山药、薏苡仁、小米等健脾食物;④观察反应:若出现口干、舌红、便秘等阴虚症状,或腹胀、食欲减退等不适,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师;⑤特殊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慢性病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长期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