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是临床常用的中草药,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止痛、敛阴止汗的功效,要了解白芍“长什么样”,需从其植物形态和药材性状两方面认识——前者指植株各部位的自然特征,后者则是入药部分的干燥后样貌。
白芍的植物形态特征
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植株各部位形态特征鲜明,具体如下(见表1)。
表1 白芍(芍药)植物形态特征
| 部位 | 形态特征 |
|------------|--------------------------------------------------------------------------|
| 根 | 肉质,纺锤形或圆柱形,外皮灰褐色或棕红色,内部类白色,是药用部位的原材料。 |
| 茎 | 直立,圆柱形,高50-80厘米,无毛或近无毛,基部常带紫色,有数枚鳞片叶。 |
| 叶 | 二回三出复叶,茎下部叶为二回三出,上部叶为三出;小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8-12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叶缘具白色软骨质细齿,叶背沿叶脉有短柔毛。 |
| 花 | 单生于茎顶,直径5-10厘米;萼片4,宽卵形,绿色;花瓣5-12,倒卵形,白色或粉红色,基部常具深紫色斑块;雄蕊多数,花药黄色;心皮2-5,密被黄色绒毛。 |
| 果实 | 蓇葖果,2-5个离生,卵圆形或卵形,长2.5-3厘米,直径1.2-1.5厘米,密被黄色绒毛,果期外皮反卷,种子黑色,有光泽。 |
白芍药材的性状特征
入药的白芍为干燥根,其性状与植物鲜根有明显差异,是鉴别真伪优劣的关键,优质白芍药材多呈圆柱形,两端平截,长5-20厘米,直径1-2.5厘米,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因加工时刮去外皮,故光洁细腻,偶见细纵皱纹及横向皮孔样突起(呈长圆形或点状凹陷),残留的须根痕呈点状或短条状,质地坚实,不易折断,用指甲刻划可见粉末,断面平坦,类白色或微带粉红色,形成层环呈明显波状环纹(俗称“菊花心”),木部有放射状纹理(年轮明显),皮木部比例约1:2,气微,味微苦、酸,嚼之有黏滑感(因含芍药苷等成分)。
若为未刮皮的“白芍”(俗称“白芍个”),表面棕红色或棕褐色,有明显的纵皱纹及横向皮孔,质地略松软,断面类白色或淡红色,形成层环不甚明显,品质较次。
生长环境与采收加工对性状的影响
白芍多栽培于平原地带,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通常种植3-4年后采收,于夏、秋季采挖,洗净后经煮制(煮至无中心透心)、刮去外皮、晒干或烘干,得到“白芍”;若不经煮制直接晒干,则得“赤芍”,煮制过程使白芍内部淀粉糊化,质地变坚实,颜色变浅,而赤芍因保留外皮,颜色较深,质地疏松。
综上,白芍的“样貌”既包括植株的茎叶花果等自然特征,更突出其干燥根的圆柱形外观、类白色表皮、坚实质地及“菊花心”断面,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白芍作为中草药的独特形态标识。
FAQs
-
问:白芍和赤芍在外观上有什么区别?
答:白芍与赤芍同源于芍药,但加工方式不同导致性状差异:白芍为栽培品,经煮后刮皮晒干,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质坚实,断面类白色;赤芍多为野生或未刮皮栽培品,直接晒干,表面棕褐色或暗棕色,质疏松,断面显粉性或颗粒性,颜色较深。 -
问:如何通过外观鉴别优质白芍药材?
答:优质白芍应具备“三好”特征:形好——圆柱形饱满,两端平整,无分叉;色好——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光洁无霉斑;质好——质地坚实沉重,断面“菊花心”明显,粉性足,无空心或虫蛀,若表面粗糙、色暗或断面疏松,则品质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