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胎动不安多因肾虚、气血虚弱、血热或外伤等导致冲任不固,不能摄养胎元,安胎中草药需根据辨证结果选用,通过补益肾气、调理气血、清热安胎等法,达到固护胎元的目的,临床常用中草药种类较多,以下介绍其性味功效、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
常用安胎中草药
-
杜仲:性甘温,归肝、肾经,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固冲任,主治肾虚胎动不安,常与续断、菟丝子配伍,增强固肾安胎之力,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以免助热伤阴。
-
续断:性苦辛微温,归肝、肾经,功效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安胎,用于肾虚腰酸胎漏,常配杜仲、桑寄生以固肾养胎,气滞便溏者慎用,因其性温燥,易耗气伤津。
-
菟丝子:性甘温,归肝、肾、脾经,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固精缩尿、安胎,主治肾虚胎动不安,常与桑寄生、阿胶同用,补益精血以养胎,阴虚火旺者忌用,避免温助相火。
-
桑寄生:性苦平,归肝、肾经,功效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安胎,用于肝肾不足胎漏下血,常配杜仲、续断以固肾安胎,无风湿者慎用,其性偏凉,脾胃虚寒者需配伍温脾药。
-
黄芩:性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主治血热胎动不安,常与白术配伍(“芨术散”),清热安胎兼健脾,脾胃虚寒者慎用,易致腹泻。
-
白术:性甘苦温,归脾、胃经,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气弱胎动不安,常配黄芩、砂仁,健脾安胎且止呕,阴虚内热、津液耗伤者慎用,其性温燥,易伤阴液。
-
砂仁:性辛温,归脾、胃、肾经,功效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用于气滞妊娠恶阻、胎动不安,常配白术、苏梗,理气安胎且止呕,阴虚血燥者慎用,避免温燥耗气。
-
紫苏梗:性辛甘温,归肺、脾经,功效理气宽中、止痛安胎,用于气滞胎动不安、胸胁胀满,常与砂仁、陈皮同用,理气而不伤胎,表虚自汗者慎用,其性辛散,易耗气津。
-
阿胶:性甘平,归肺、肝、肾经,功效补血止血、滋阴润燥、安胎,用于血虚胎漏、胎动不安,常配艾叶、当归,养血止血安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者忌用,滋腻碍胃。
-
艾叶:性辛苦温,归肝、脾、肾经,功效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用于虚寒性胎动不安、下血,常与阿胶、桑寄生配伍,温经安胎,阴虚血热者忌用,用量宜小(一般3-6g),需炒制以减温燥之性。
安胎配伍原则
安胎常以补肾固本为基础,根据不同证型配伍用药:肾虚者以杜仲、续断、菟丝子为主,补益肾气;血热者用黄芩、苎麻根清热凉血;气血虚弱者用阿胶、白术益气养血;气滞者用砂仁、紫苏梗理气安胎,同时需兼顾脾胃,因“气血生化之源在脾”,常配白术、砂仁等健脾之品,使气血充养胎元。
使用注意事项
- 辨证论治是关键:需由中医师根据体质、症状(如腰酸、腹痛、阴道流血色质、舌脉等)辨证后用药,不可自行盲目服用,以免加重病情。
- 注意药物禁忌:温燥药(艾叶、砂仁)阴虚血热者慎用,寒凉药(黄芩)脾胃虚寒者慎用,活血药(如当归需酒制后用)避免动血。
- 控制用药剂量:尤其药性峻烈或有毒之品(如艾叶),需严格遵循医嘱,过量易致不良反应。
- 配合生活调护:服药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劳累及情志刺激,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生冷寒凉之品,定期产检监测胎情。
常用安胎中草药简表
药名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 | 常用配伍 | 使用注意 |
---|---|---|---|---|---|
杜仲 | 甘温,归肝、肾经 | 补肝肾、强筋骨、固冲任 | 肾虚胎动不安,腰酸膝软 | 续断、菟丝子、桑寄生 | 阴虚火旺者慎用 |
续断 | 苦辛微温,归肝、肾经 | 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安胎 | 肾虚腰酸胎漏,胎动不安 | 杜仲、桑寄生、阿胶 | 气滞便溏者慎用 |
菟丝子 | 甘温,归肝、肾、脾经 | 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固精缩尿、安胎 | 肾虚胎动不安,屡孕屡堕 | 桑寄生、阿胶、白术 | 阴虚火旺者忌用 |
桑寄生 | 苦平,归肝、肾经 | 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安胎 | 肝肾不足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 杜仲、续断、阿胶 | 无风湿者慎用 |
黄芩 | 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 血热胎动不安,胎漏下血 | 白术、砂仁、苎麻根 | 脾胃虚寒者慎用 |
白术 | 甘苦温,归脾、胃经 |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 脾虚气弱胎动不安,食少便溏 | 黄芩、砂仁、陈皮 | 阴虚内热、津液耗伤者慎用 |
砂仁 | 辛温,归脾、胃、肾经 |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 气滞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 白术、紫苏梗、陈皮 | 阴虚血燥者慎用 |
紫苏梗 | 辛甘温,归肺、脾经 | 理气宽中、止痛安胎 | 气滞胎动不安,胸胁胀满 | 砂仁、陈皮、香附 | 表虚自汗者慎用 |
阿胶 | 甘平,归肺、肝、肾经 | 补血止血、滋阴润燥、安胎 | 血虚胎漏,胎动不安 | 艾叶、当归、桑寄生 | 脾胃虚弱、便溏者忌用 |
艾叶 | 辛苦温,归肝、脾、肾经 | 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 虚寒性胎动不安,下血 | 阿胶、桑寄生、吴茱萸 | 阴虚血热者忌用,用量宜小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哪些中草药适合孕早期安胎?
答:孕早期胚胎着床尚不稳定,用药需谨慎,以补益肾气、健脾安胎为主,常用药物包括杜仲、续断(补肾固胎,预防因肾虚导致的胎动不安)、白术、砂仁(健脾理气,改善脾虚引起的乏力、食欲差及气滞腹胀)、黄芩(清热安胎,适用于偏热体质,如口干、便秘者),需注意,孕早期应避免使用活血化瘀(如红花、桃仁)、峻下逐水(如甘遂、大戟)及有毒之品(如麝香、雄黄),具体用药需在中医师辨证后使用,不可自行盲目服用。
问题2:安胎中草药需要服用多久?
答:安胎中草药的服用时间需根据胎动不安的原因、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而定,若症状较轻(如偶有轻微腰酸、无腹痛及阴道流血),服药1-2周后症状缓解,可逐渐减量停药,同时注意休息与观察;若因习惯性流产(滑胎)需安胎,通常需从孕前或孕早期开始服药,持续至超过既往流产孕周(如既往孕12周流产,则需服至孕14周左右),以巩固胎元;若胎动不安合并阴道流血、腹痛等先兆流产症状,需及时就医,根据B超及激素水平调整用药,直至症状稳定,疗程中需定期产检,监测胚胎发育情况,不可自行停药,以免影响安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