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甘草,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是我国传统中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品种之一,素有“国老”之美誉,其药用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称其“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肿,解毒”,甘草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兼具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多重功效,临床应用广泛,无论是单味使用还是复方配伍,均展现出独特的药用价值。
传统中医对甘草功效的阐述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甘草的作用可归纳为“补、和、清、缓”四大核心,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补脾益气,调和脾胃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胃经,能补益脾气,缓解脾胃虚弱所致的食少、乏力、便溏等症状,因其药性缓和,常作为补气药中的佐使,增强方剂的整体疗效,如经典方剂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以甘草调和诸药,与人参、白术共奏益气健脾之效;再如小建中汤(芍药、桂枝、甘草、生姜、大枣、饴糖),重用甘草缓急止痛,与饴糖、桂枝共温中补虚,治疗脾胃虚寒、脘腹挛急疼痛。
清热解毒,祛疮排脓
甘草生用或蜜炙后均具清热解毒之效,尤善解热毒、火毒及药物、食物中毒,对于热毒蕴结所致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疽疮疡等,常配伍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清热解毒药以增强疗效,如《伤寒论》中的桔梗汤,以桔梗、甘草利咽解毒,治疗风热犯肺、咽喉肿痛;仙方活命饮则配伍甘草,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治疗疮疡肿毒初起。
祛痰止咳,利咽平喘
甘草能祛痰止咳,无论寒热、虚实之咳嗽均可配伍使用,其作用机制在于通过促进咽喉及支气管的分泌,稀释痰液,同时缓解支气管痉挛,发挥镇咳作用,如治风寒咳嗽的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以甘草调和麻黄、杏仁的辛散之性,增强止咳平喘效果;治燥热咳嗽的桑杏汤,配伍甘草清肺润燥、化痰止咳;甘草尚可利咽,常与桔梗、薄荷同用,治疗咽喉干痒、声音嘶哑。
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甘草味甘能缓,可缓解平滑肌痉挛,缓解脘腹四肢拘急疼痛,如芍药甘草汤(白芍、甘草),为缓急止痛的经典方剂,主治血虚肝旺、筋脉失养所致的腿脚挛急疼痛;甘草与芍药配伍,酸甘化阴,既能养血柔筋,又能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可缓和峻烈药的药性,减少毒副作用,如在大黄附子泻心汤中,配伍甘草以缓和附子、大黄的峻猛之性,保护脾胃;在十枣汤中,大剂量甘草反佐甘遂、大戟、芫花之峻下,既可缓解其毒性,又能调和药性,使攻邪而不伤正。
现代药理研究对甘草作用机制的解析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含有三萜类、黄酮类、多糖类等多种活性成分,其药理作用广泛且明确,与传统功效高度契合:
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
- 甘草酸及甘草次酸:甘草酸是甘草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水解后生成甘草次酸,二者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过敏、抗溃疡作用,能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的释放,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愈合;甘草次酸的结构与糖皮质激素相似,可发挥类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如抗炎、免疫抑制),但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引起水钠潴留、血压升高等副作用。
- 黄酮类化合物:如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黄酮等,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保护心血管等作用,黄酮类成分可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对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有抑制作用;还能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 甘草多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机体免疫力。
现代药理作用归纳
药理作用 | 机制说明 |
---|---|
抗炎抗过敏 | 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轻组织水肿、渗出;稳定肥大细胞,抑制组胺释放 |
保护胃黏膜 | 促进胃黏液分泌,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 |
抗病毒抗菌 | 抑制病毒复制(如流感病毒、HIV),干扰病毒吸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生长 |
镇咳祛痰 | 促进支气管分泌,稀释痰液;抑制咳嗽中枢,缓解支气管痉挛 |
免疫调节 | 增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功能,双向调节免疫(亢进者抑制,低下者增强) |
保肝解毒 | 降低转氨酶,减轻肝损伤;促进毒素代谢(如酒精、药物中毒) |
抗氧化 | 清除自由基,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延缓衰老 |
甘草的临床应用与配伍
甘草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病情选择生用或蜜炙,并注意配伍:
- 生甘草:长于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多用于咽喉肿痛、疮疡肿毒、咳嗽痰多、脘腹挛急等,如配伍金银花、连翘治热毒咽喉肿痛;配伍桔梗、牛蒡子治风热咳嗽;配伍白芍治脘腹疼痛。
- 蜜炙甘草:药性偏温,长于补脾益气、润肺止咳,多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乏力心悸,以及肺虚咳嗽、痰中带血等,如配伍人参、白术治脾气虚弱;配伍黄芪、当归治气血两虚;配伍川贝母、百合治肺虚久咳。
使用甘草的注意事项
尽管甘草药性平和,但仍需注意以下禁忌:
- 不宜长期大量使用:长期过量服用(尤其是生甘草)可能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表现为水肿、高血压、低血钾、头痛等,高血压、肾病患者慎用。
- 禁忌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月经期女性慎用(甘草可能影响激素水平);严重水肿、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 配伍禁忌:传统中药“十八反”明确指出“藻戟遂芫俱战草”,即甘草不宜与甘遂、大戟、芫花、海藻同用,以免降低药效或增加毒性。
- 药物相互作用:甘草可能增强强心苷类药物(如地高辛)的毒性,与利尿剂(如呋塞米)合用可能加重低血钾,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相关问答FAQs
Q1:甘草可以长期泡水喝吗?
A1:不建议长期大量泡水饮用,甘草虽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之效,但长期过量使用(尤其是生甘草)可能导致水钠潴留、水肿、血压升高、低血钾等副作用,若需长期服用,应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如蜜炙甘草),并控制剂量,一般建议连续服用不超过2周,症状缓解后及时停用或调整方案。
Q2:甘草和金银花一起泡水喝有什么功效?适合哪些人群?
A2:甘草与金银花配伍泡水,可发挥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金银花性寒,善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甘草能调和药性、解毒利咽,二者合用适用于风热感冒或实热证引起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扁桃体炎、痤疮等,适合体质偏热、经常上火、咽喉不适的人群,但需注意,金银花性寒,脾胃虚寒(易腹泻、胃部冷痛)者不宜长期饮用,可加入少量生姜或红枣以中和寒性;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