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其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消斑之功效,常用于温病发热、发斑、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等症,板蓝根的药材特征主要体现在其性状、质地、断面、气味及显微结构等方面,具体如下:
板蓝根根呈圆柱形,稍弯曲,长10-20cm,直径0.5-1.2cm,根头部略膨大,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的叶柄残基及密集的疣状突起(俗称“疙瘩丁”),顶端有盘状茎痕,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有纵皱纹、横长皮孔样突起及支根痕,局部有横裂纹,可见横断面形成的“网纹”,质坚实,难折断,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形成层环棕色,皮部与木部易分离,木部可见放射状纹理(“菊花心”),并散有多数棕黄色或黄褐色点状(“筋脉点”),系导管群及木纤维束,气微,味微甜后苦涩。
显微特征上,板蓝根的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细胞扁平,内含棕色物,皮层宽广,有石细胞单个或数个成群散在,呈类圆形、类长方形或类三角形,壁厚,层纹明显,韧皮部射线宽广,纤维非木化或微木化;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油滴,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10个相聚,径向排列;木纤维发达,壁厚,木化;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粉末呈灰黄色,淀粉粒单粒类圆形,直径2-12μm,脐点裂缝状、点状或飞鸟状;复粒由2-10分粒组成,纤维壁厚,木化,直径15-25μm,两端渐尖,石细胞类圆形、类长方形或类三角形,直径20-50μm,壁厚5-20μm,层纹及孔沟明显,导管网纹、具缘纹孔及螺纹,直径10-80μm,草酸钙簇晶直径10-25μm,存在于薄壁细胞中。
板蓝根饮片呈类圆形的厚片,直径0.5-1.5cm,外表皮灰黄色至棕黄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形成层环棕色,放射状纹理明显,散有多数“筋脉点”,质脆,气微,味微甜后苦涩。
以下是板蓝根主要药材特征的归纳:
鉴别部位 | 特征描述 |
---|---|
形状 | 圆柱形,稍弯曲,根头部膨大,有叶柄残基及“疙瘩丁” |
表面 | 灰黄色或棕黄色,有纵皱纹、横长皮孔样突起、支根痕及横裂纹 |
质地 | 坚实,难折断 |
断面 | 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形成层环棕色,放射状纹理(“菊花心”),散棕黄色“筋脉点” |
气味 | 气微,味微甜后苦涩 |
相关问答FAQs
问:板蓝根断面“菊花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答:“菊花心”是板蓝根药材断面的典型特征,指木部可见的放射状纹理,由导管群、木纤维束及射线呈放射状排列形成,在显微结构中,木质部的导管径向排列成行,与木纤维及射线共同构成放射状条纹,因其形态类似菊花花瓣,故得名。“菊花心”是鉴别板蓝根真伪及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优质板蓝根的“菊花心”通常明显且清晰。
问:如何通过外观区分板蓝根与南板蓝根?
答:板蓝根与南板蓝根(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均具清热解毒功效,但外观特征有明显差异:板蓝根为圆柱形,表面灰黄色至棕黄色,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味微甜后苦涩;南板蓝根根茎呈结节状,根丛生,表面灰褐色至棕褐色,断面皮部灰蓝色或淡灰褐色,木部灰黄色至黄棕色,味淡或微苦,板蓝根根头部的“疙瘩丁”及横裂纹更明显,而南板蓝根根茎可见众多分枝及芽痕,可通过这些特征进行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