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筋骨痛多因外感风寒湿邪、内伤气血肝肾、劳损跌扑等导致经络闭阻、气血不畅,或筋骨失于濡养,属“痹证”“腰痛”“膝痹”等范畴,治疗以“通则不痛”“荣则不痛”为原则,通过多种方法调和气血、补益肝肾、舒筋活络,达到缓解疼痛、恢复功能的目的,以下从中药、针灸、推拿、理疗及导引调养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医治疗筋骨痛的方法。
中药内治:辨证论治,调和气血
中药内治是中医治疗筋骨痛的核心,需根据病因、病程、体质辨证分型,针对性用药,常见证型及治法如下:
风寒湿痹型
主症:筋骨冷痛,遇寒加重,得热稍减,关节屈伸不利,舌淡苔白,脉紧或弦。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常用药物: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
加减:风盛者加羌活、白芷;寒盛者加制附子、干姜;湿盛者加薏苡仁、苍术。
气滞血瘀型
主症:筋骨刺痛,痛处固定,夜间加剧,或有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代表方: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
常用药物: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
加减:瘀血重者加土鳖虫、三七;气滞明显者加柴胡、枳壳。
肝肾亏虚型
主症:筋骨隐痛,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代表方:左归丸(《景岳全书》)或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常用药物: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牛膝(左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六味地黄丸)。
加减:偏阳虚者加肉桂、附子;偏阴虚者加知母、黄柏。
中药内治辨证分型简表
证型 | 主症特点 | 治法 | 代表方 |
---|---|---|---|
风寒湿痹型 | 冷痛遇寒加重,得热减 | 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 独活寄生汤 |
气滞血瘀型 | 刺痛固定,夜间甚,有外伤史 |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 身痛逐瘀汤 |
肝肾亏虚型 | 隐痛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 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 左归丸/六味地黄丸 |
中药外治:直达病所,快速止痛
中药外治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可快速缓解局部疼痛、肿胀,常用方法包括:
膏药贴敷
将药物(如乳香、没药、川芎、红花、威灵仙、伸筋草等)研末,用黄酒、香油或蜂蜜调和,摊于布或纸上,贴于患处,如“麝香止痛膏”“狗皮膏”,或院内制剂“消痛贴膏”,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之效,适用于急性扭伤、慢性劳损。
熏洗疗法
用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威灵仙、当归、红花、川乌、草乌等药物煎汤,先熏后洗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适用于寒湿痹痛、关节僵硬,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热熨疗法
将食盐、吴茱萸、生姜等炒热,装入布袋熨烫患处,或用红外线灯照射配合中药热奄包,通过温热之力助药力渗透,散寒止痛,适用于寒湿型筋骨痛。
针灸疗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是治疗筋骨痛的重要手段。
针刺
常用穴位:阿是穴(痛点)、局部穴位(如膝眼、环跳、肾俞、腰阳关、委中、阳陵泉、悬钟)、远端穴位(如合谷、太冲、足三里)。
操作手法:实证用泻法(如提插捻转泻法),虚证用补法(如捻转补法),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急性期每日1次,慢性期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
艾灸
适用于寒湿、阳虚型筋骨痛,常用温和灸、隔姜灸,如艾灸肾俞、命门、腰阳关、阿是穴,每次每穴15-20分钟,每日1次,可温阳散寒、通络止痛。
温针灸
针刺得气后,将艾段置于针柄上点燃,兼具针刺与艾灸之效,适用于寒湿痹痛、慢性劳损,如膝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
推拿按摩:舒筋活络,松解粘连
推拿通过手法作用于体表,放松肌肉、滑利关节、调整脏腑功能,适用于各类筋骨痛,尤其是肌肉劳损、关节活动受限者。
常用手法
- 滚法:用手背或小指掌指关节着力于患处,做轻快、连续的滚动,放松肌肉,缓解痉挛。
- 揉法:用指腹或掌根在患处做环形揉动,活血化瘀,适用于急性期后或慢性疼痛。
- 拿法:用拇指与食、中指相对捏住肌肉,一紧一松提拿,缓解肌肉紧张,多用于颈肩、腰背部。
- 点按穴位:点按阿是穴、环跳、委中、承山等穴位,以酸胀为度,通络止痛。
- 拔伸牵引:对颈椎、腰椎进行轻柔牵引,扩大椎间隙,缓解神经压迫,适用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操作要点
力度由轻到重,循序渐进,急性期(红肿热痛)慎用重手法,骨质疏松者避免强刺激,一般每次治疗20-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其他特色疗法:辅助增效,综合调理
拔罐
通过负压吸附于皮肤,使局部充血,达到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之效,常用留罐法(10-15分钟)、闪罐法(反复闪拔,皮肤潮红)、走罐法(沿经络推动),适用于肩背痛、腰腿痛,尤其适合风寒湿痹。
刮痧
用牛角板或瓷板蘸取润滑油,沿经络走向或疼痛部位单向刮动,至皮肤出现痧点(红紫色斑点),可疏通经络、排毒泄热,适用于湿热痹痛或颈肩腰背肌筋膜炎。
中药离子导入
通过直流电将中药煎液(如当归、红花、威灵仙等)离子导入患处,使药物直达病灶,增强局部药物浓度,适用于慢性关节炎、软组织损伤。
导引调养:功能锻炼,固本培元
导引通过肢体运动、呼吸调节、意念集中,增强筋骨功能,预防复发,如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
- 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等动作可调理气血、强健筋骨;“左右开弓似射雕”可舒展肩背,缓解颈肩痛。
- 太极拳:以腰为轴,动作柔和连贯,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适合中老年人慢性筋骨痛调养。
- 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动作,活动全身关节,增强肌肉力量,尤其适合腰膝酸软者。
日常调护需注意保暖,避免久坐久站、过度劳累,适当补益肝肾(如黑芝麻、核桃、枸杞),劳逸结合。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筋骨痛见效慢吗?需要多久?
答:中医治疗筋骨痛起效时间因病情、病程、治疗方法及个体差异而异,急性筋骨痛(如急性扭伤、落枕)通过针灸、推拿或外治法,往往1-3次即可缓解疼痛;慢性筋骨痛(如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需综合中药内服、外治及功能锻炼,通常1-2周症状改善,1-3个月显效,需坚持治疗并配合调护,避免过早停药导致复发。
问:筋骨痛期间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答:筋骨痛期间饮食需根据证型调整:①风寒湿痹型:忌生冷寒凉(如冷饮、海鲜、西瓜),宜食温通之品(生姜、羊肉、桂圆);②气滞血瘀型:忌肥甘厚腻、辛辣刺激(如辣椒、酒精),宜食行气活血食物(山楂、玫瑰花、黑木耳);③肝肾亏虚型:忌辛辣耗阴之品,宜食补肝肾食物(黑豆、枸杞、核桃、桑葚),同时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脾胃运化功能正常,以助药物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