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阳地处大别北麓、淮河上游,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自古便有“天然药库”之称,境内鸡公山、黄柏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为药材生长提供了优质生态屏障,形成了以茯苓、天麻、杜仲、桔梗等为代表的道地药材体系,不仅是河南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更是全国中药材产业版图中的特色板块。
信阳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明清时期便有“豫南药乡”的美誉,依托生态优势,已建成茯苓、天麻、金银花等规范化种植基地,年产值超20亿元,茯苓因信阳特有的沙质土壤和湿润气候,菌核饱满、有效成分含量高,占河南省茯苓产量的35%以上,远销国内外;天麻采用仿野生种植技术,生长于海拔500-800米的林下,天麻素含量达0.35%,超过《中国药典》标准0.20%的要求,成为治疗头痛眩晕的优质原料;杜仲以树皮入药,信阳产区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杜仲胶含量高达8%-10%,补肝肾、强筋骨功效显著,是中药配方颗粒企业的常备药材,桔梗、柴胡、金银花等也因品质上乘,成为“信阳药”的拳头产品,其中桔梗断面洁白、菊花心明显,被药商称为“豫桔”,在东南亚市场颇受欢迎。
为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信阳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5万亩,涉及200余个品种,建成国家级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省级示范基地8个,加工环节上,当地企业引进现代提取技术,开发茯苓多糖、天麻素提取物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通过举办“大别山中药材节”、搭建电商平台,信阳药材已进驻亳州药都、安国药都等全国大型药材市场,线上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带动10万余农民增收。
为保护生态资源,信阳推行“林药间作”“稻药轮作”等绿色种植模式,在退耕还林区域套种黄精、白芨等耐阴药材,实现“生态保护+经济效益”双赢,随着中医药产业的振兴,信阳正着力打造“豫南中药材集散中心”,推动道地药材与康养旅游、文化体验深度融合,让“天然药库”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主要信阳道地药材一览表
药材名称 | 药用部位 | 性味归经 | 功效主治 | 主要产区 |
---|---|---|---|---|
茯苓 | 菌核 | 甘、淡,平 | 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罗山县、新县 |
天麻 | 块茎 | 甘,平 | 归肝经;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 商城县、固始县 |
杜仲 | 树皮 | 甘,温 | 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 新县、罗山县 |
桔梗 | 根 | 苦、辛,平 | 归肺经;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 光山县、潢川县 |
金银花 | 花蕾 | 甘,寒 | 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淮滨县、平桥区 |
FAQs
Q1:信阳茯苓与外地茯苓相比,品质优势体现在哪里?
A:信阳茯苓因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年均温15.2℃,昼夜温差大(8-10℃),加之沙质土壤疏松透气、排水性好,利于茯苓菌丝生长和营养积累,其有效成分茯苓多糖含量达2.8%-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以上),且重金属残留量远低于国家标准,断面细腻、洁白如雪,被誉为“安茯苓”,在国内外市场享有“一等茯苓出信阳”的美誉。
Q2:普通消费者如何辨别信阳天麻的真伪?
A:真品信阳天麻呈长椭圆形,略扁,表面有环纹(“点轮”),顶端有红棕色干枯芽苞(“鹦哥嘴”),底部有自母麻脱落的疤痕(“肚脐眼”);质地坚实,断面平坦,角质状,半透明,有光泽;气微,味甘,伪品(如土豆、大理菊根)多无“鹦哥嘴”和“肚脐眼”,断面角质样不明显,味苦或无味,建议选择信阳本地合作社或政府认证的药店购买,并查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防伪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