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五灵脂为传统常用活血化瘀药,始载于《开宝本草》,为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的干燥粪便,主产于我国华北、西北地区,如河北、山西、甘肃等地,春秋季捕捉鼯鼠后,收集其粪便,除去杂质,干燥入药,根据粪便形状不同,分为灵脂块(又称“灵脂脂”)和灵脂米(又称“灵脂散”)两种规格,临床常生用或炒用。
灵脂块为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黑褐色或黑棕色,凹凸不平,常带有油润光泽,有的可见类圆形孔隙或动物粪便的残迹;断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呈颗粒状,质较硬,易碎,灵脂米呈颗粒状或长圆形,长0.5-1.5cm,直径0.3-0.6cm,表面黑褐色,有光泽,断面灰棕色,质稍松,手捻易碎,两者均具特异臭气,味苦。
五灵脂性味甘、咸,温;归肝、脾经,其性温通,味甘能缓,味咸能软,入肝经血分,功专活血化瘀、止痛,兼能止血解毒,为治疗瘀血阻滞诸痛的要药,临床主要用于瘀血阻滞引起的多种疼痛,如痛经、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肿痛、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胃脿刺痛等,尤善治血瘀气滞之痛,尚可用于崩漏、月经过多等出血症,取其化瘀止血之效;外用可治痈肿疮毒,以解毒散结消肿。
现代研究表明,五灵脂主要含三萜类成分(如五灵脂酸、灵脂二萜酸)、苯丙素类(如香豆素、木脂素)、有机酸(如苯甲酸、原儿茶酸)、挥发油及多种微量元素,其中三萜类化合物为其活血、抗炎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苯丙素类和有机酸则具有抗氧化、镇痛等生物活性。
药理实验证实,五灵脂具有多重药理作用:①抗血栓形成: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纤溶系统功能,从而改善微循环;②抗炎镇痛: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提高痛阈,缓解疼痛;③调节免疫: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增强机体免疫力;④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修复,对实验性胃溃疡有保护作用;⑤解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外用可抗感染。
在妇科领域,五灵脂常配伍当归、川芎、桃仁等,用于治疗瘀血型痛经、产后恶露不尽、小腹刺痛;内科中,与蒲黄、延胡索、丹参同用,治疗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缓解胸闷胸痛;配伍香附、元胡治疗气滞血瘀型胃脘痛;外科方面,研末外敷用于跌打损伤肿痛,或配伍乳香、没药治疗痈肿疮毒,现代制剂如五灵脂丸、复方五灵脂胶囊,常用于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瘀血阻滞性疾病。
五灵脂性温,孕妇慎用,以免动胎;血虚无瘀者忌服,如月经过多、崩漏属气虚不摄者不宜使用;不宜与人参、藜芦同用,遵循“十八反”配伍禁忌;脾胃虚弱者慎用,可能引起恶心、腹泻等不适;外用需注意过敏反应,首次使用应小面积试用,其炮制方法主要有生用和炒制,生五灵脂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敲碎,用于活血化瘀、止痛,药力较峻;炒五灵脂用文火炒至表面微黄,或喷醋炒至微干(醋五灵脂),缓和温燥之性,增强活血止痛功效,适用于瘀血疼痛较甚者。
FAQs
问:五灵脂和没药都能活血化瘀,二者有何区别?
答:五灵脂性温,偏于活血止痛、止血,兼能解毒,尤善治瘀血阻滞之痛(如痛经、产后瘀痛)及出血症;没药性平偏温,功专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常用于跌打损伤、痈肿疮疡,外用效果更佳,二者虽均活血,但五灵脂偏于止痛止血,没药偏于消肿生肌。
问:服用五灵脂时需要注意哪些饮食禁忌?
答:服用期间应避免生冷、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脾胃负担;不宜与萝卜、茶同服(萝卜耗气,茶影响吸收);阴虚火旺者慎用,可配伍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制约温燥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