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敛中草药是指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滑脱不固病证的一类中药,其味多酸涩,性温或平,主入肺、脾、肾、大肠经,通过固表止汗、涩肠止泻、固精缩尿、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等功效,用于治疗自汗、盗汗、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外伤出血、疮疡溃烂不敛等证,这类药物常与补虚药、温里药等配伍,标本兼顾,既固滑脱之标,又补虚弱之本,是中医临床治疗滑脱证的重要药物。
收敛中草药的分类及常用药物
根据功效主治和应用范围,收敛中草药可分为固表止汗药、涩肠止泻药、固精缩尿药、收敛止血药、收湿敛疮药五类,每类药物各有侧重,临床需根据病情辨证选用。
固表止汗药
固表止汗药主要治疗体虚肌表不固,津液外泄所致的自汗、盗汗等症,代表药物有:
- 麻黄根:性平,味甘、涩,归肺、心经,功专固表止汗,治自汗、盗汗、虚汗不止,可单用研末服,或与黄芪、浮小麦等同用以增强疗效。
- 浮小麦:性凉,味甘,归心经,除虚热、止汗,主治阴虚盗汗、骨蒸劳热,常与麻黄根、糯稻根须配伍。
- 糯稻根须:性平,味甘,归心、肝经,固表止汗,兼益胃生津,适用于病后虚汗、小儿盗汗,可煎汤或煮粥服。
涩肠止泻药
涩肠止泻药治疗脾肾虚寒、肠滑不固所致的久泻、久痢、脱肛等症,代表药物有:
- 五味子:性温,味酸,归肺、心、肾经,能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生津安神,主治久泻久痢、肺虚久咳、津伤口渴,常与补骨脂、肉豆蔻同用(如四神丸)。
- 乌梅:性平,味酸、涩,归肝、脾、肺、大肠经,涩肠止泻、安蛔驱虫,久泻久痢、蛔厥腹痛,可单用或与黄连同用以增强涩肠止泻之力。
- 诃子:性平,味苦、酸、涩,归肺、大肠经,涩肠止泻、敛肺利咽,生用清肺利咽,煨用涩肠止泻,主治久泻、久咳、失音,常与肉豆蔻、白术配伍。
固精缩尿药
固精缩尿药治疗肾虚不固、膀胱失约所致的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等症,代表药物有:
- 山茱萸:性微温,味酸、甘,归肝、肾经,补益肝肾、涩精固脱,主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常与熟地、山药同用(如六味地黄丸)。
- 桑螵蛸:性平,味甘、咸,归肝、肾经,固精缩尿、补肾助阳,主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白带过多,常与龙骨、菖蒲配伍。
- 金樱子:性平,味酸、甘、涩,归肾、膀胱、大肠经,固精缩尿、涩肠止泻,主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久痢,可单用熬膏服(如金樱子膏)。
收敛止血药
收敛止血药治疗多种出血证,尤适用于出血日久、气血亏虚者,代表药物有:
- 白及:性微寒,味苦、甘、涩,归肺、胃、肝经,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主治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研末外用可促进伤口愈合。
- 仙鹤草:性平,味苦、涩,归心、肝经,收敛止血、截疟止痢、解毒消肿,主治咯血、吐血、崩漏、疟疾、痈肿疮毒,可单用大剂量煎服。
- 棕榈炭:性平,味苦、涩,归肺、肝、大肠经,收敛止血,主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炒炭后增强收敛止血之力。
收湿敛疮药
收湿敛疮药治疗湿疮、湿疹、溃疡不敛、湿疮流水等症,代表药物有:
- 枯矾:性寒,味酸、涩,归肺、脾、肝、大肠经,外用收湿敛疮、解毒杀虫,主治湿疮、疥癣、溃疡不敛,研末外用或煎汤洗患处。
- 炉甘石:性平,味甘,归肝、脾经,明目去翳、收湿敛疮,主治目赤肿痛、眼缘烂湿、溃疡不敛、湿疮,研末外用。
- 五倍子:性寒,味酸、涩,归肺、肾、大肠经,敛肺降火、涩肠固精、收湿敛疮,主治久泻久痢、遗精滑精、自盗汗、疮疡溃烂,可研末外用或煎服。
常用收敛中草药功效对比表
药名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 | 用量参考(g) |
---|---|---|---|---|
麻黄根 | 甘、涩,平;归肺、心经 | 固表止汗 | 自汗、盗汗、虚汗不止 | 3~9 |
五味子 | 酸,温;归肺、心、肾经 | 涩肠止泻、敛肺止咳 | 久泻久痢、肺虚久咳、津伤口渴 | 2~6 |
山茱萸 | 酸、甘,微温;归肝、肾经 | 补益肝肾、涩精固脱 | 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 | 6~12 |
白及 | 苦、甘、微寒;归肺、胃、肝经 |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 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溃烂 | 3~10 |
枯矾 | 酸、涩,寒;归肺、脾、肝、大肠经 | 收湿敛疮、解毒杀虫 | 湿疮、疥癣、溃疡不敛 | 外用适量 |
应用注意事项
收敛中草药多酸涩,易敛邪,故表邪未解(如感冒发热)、湿热内蕴(如泻痢初起、带下黄稠)、食积未消者不宜使用;热病汗出、阴虚火旺之出血证,需配伍清热滋阴药,以免“闭门留寇”,部分药物(如枯矾)有毒,外用需控制剂量,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固精缩尿药常与补肾药配伍,标本兼顾,如肾阳虚者加附子、肉桂,肾阴虚者加熟地、山茱萸。
相关问答FAQs
Q1:收敛中草药能长期服用吗?
A:收敛中草药是否可长期服用需根据病情和体质而定,若为虚性滑脱证(如气虚自汗、肾虚遗精),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可配伍补虚药(如黄芪、熟地)长期服用,但需定期复诊调整药方;若为实证(如湿热泻痢)、热证(如血热出血),长期服用可能敛邪加重病情,故不宜久服,含毒性成分的收敛药(如枯矾)需严格遵循短期、小剂量原则,避免蓄积中毒。
Q2:收敛中草药与止泻药有何区别?
A:收敛中草药与止泻药均能缓解腹泻,但作用机制和适用证型不同:收敛中草药(如诃子、肉豆蔻)通过涩肠固脱,直接抑制肠道滑脱,主治脾肾虚寒、肠滑不固的“久泻久痢”,症见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脱肛等;止泻药(如黄连、黄芩、茯苓)多通过清热燥湿、健脾渗利等作用调节肠道功能,主治湿热泻痢(如腹痛、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脾虚湿盛(如便溏、腹胀、纳差)等“新泻”或“实证”,临床需根据腹泻的寒热虚实辨证选用,避免混淆。